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学术当济世安民
晁福林
//m.auribault.com 2016-08-22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据《论语·阳货》记载,有一次子路劝孔子不要涉足家臣与卿大夫恶斗的是非之地,孔子有些恼火,说道:“吾岂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说自己不能像挂在那里只能看不能吃的瓠瓜那样,徒有虚名而无多大实际用处。这并非孔子一时的愤慨之言,而是他人生价值取向的表达。这种价值取向对于今天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很有启发意义。

  孔子一直持积极入世的态度,关注社会进步与民生幸福。他对出世的隐士尊重但不赞成,说道:“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认为自当与天下人同群,不能隐居山林。孔子的思想始终有一条主线,那就是如何通过入世即社会实践来实现博大仁爱的理想。仁爱是孔子思想的底色,其仁爱的范围从孝敬父母开始一直到关爱天下之民。为此,孔子做过贵族的账房先生,还开办私学,也从政入仕,后来又率徒周游列国,复归鲁国之后致力于传统经典的整理。尽管境遇不同、社会角色不一,但孔子始终心怀仁爱之心,心怀天下邦国、民生幸福。

  就拿孔子晚年整理传统经典这件事来说,这是一项学术性极强的工作。《诗》《书》《礼》《易》《春秋》等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文献。孔子整理这些文献除了注重典籍的传承,还特别强调这些典籍应当济世安民,既能有助于安邦定国,又能有利于民生幸福。他所整理编定的《书》《礼》《春秋》,侧重于国家管理历史经验的总结,而《诗》《易》则侧重于反映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总结人生智慧。近年,不少战国秦汉时期的简帛资料面世,为我们认识孔子的学术和人生提供了新的资料。

  比如,《诗》作为上古时代社会生活的巨幅画卷,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多方面的,孔子所关注的重点是民众的生活与情绪。据上博简《诗论》记载,孔子曾经跟弟子们谈到《诗》的作用:“《诗》其犹平门,与贱民而逸之,其用心也将何如?曰:《邦风》是也。民之有戚?骋玻?舷轮?缓驼撸?溆眯囊步?稳纾吭唬骸缎⊙拧肥且病!闭舛位暗闹饕?馑际撬担?妒?肪拖衩裰谑背3鋈氲耐ǔ┑某敲乓谎??瞧胀?裰谛?骨楦械谋憬萃ǖ馈T诳鬃涌蠢矗?持握卟杉??⒈喽ā妒?罚?康闹?痪褪恰肮勖袼住保?刈⒚裰诩部唷⑻?∶裰谂?馈⒔饩雒裆?侍狻=?昝媸赖纳喜┘蛴牍?昙蚪杂小剁灰隆芬黄??渲性赜锌鬃铀?怠罢潞靡韵置裼?钡幕埃?馑际撬低持握哂Φ闭妹髯约旱暮闷返乱蕴逑置裰诘囊庠浮?鬃踊顾怠懊褚跃??模??悦裎?濉保?康髁送持握哂朊裰诘囊恢滦裕?悼?笫廊寮宜?啤熬??垡玻蝗耍??病K?茉刂郏?嗄芨仓邸币约啊拔??窳⒚?闭庖焕嗑?鄣南群印?/P>

  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没有把自己置于社会之外,仅仅做一名书斋里的学问家,而是将学术与社会进步、民生幸福紧密结合起来。马王堆汉墓帛书《易·系辞》载孔子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为而施之谓之变,谁而举诸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最后这句话在今传本《易经·系辞》上篇里作:“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帛书本和今传本的话虽然不尽一致,但意思是相同的,那就是理论和实际、思想与学术皆要为天下之民着想,要让天下之民觉得有用。孔子思想的火花总是为天下之民而闪亮。

  纵观孔子生平,无论从政入仕,还是传道授业、整理经典,他都没有忘记“举诸天下之民谓之事业”这一原则。对于家国命运和民生幸福的深度关切,是孔子思想中的一条主线。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影响至巨的文化巨人,与他学术和人生的这一特点可谓密不可分。今天,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应将学术与家国命运、民生幸福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