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读不读书,读什么书,看似个人的事儿,其实不然。如果要形成一种氛围,还真是需要智慧与力量的相互激荡。得出这个体会,还得说说身边的读书事。
2011年,笔者所在的区启动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一开始,不少年轻干部一脸茫然,身在基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静心读书?难啊!
挂在嘴上的“工学矛盾”背后,有没有隐藏需要剜除的“不学之诟”?说归说,全区倡导,领导干部总得站在前头,重拾书卷,于是,闲谈读书的话题渐渐多了。
读没读,怎样读,效果怎么样?2013年起,一个规矩把大家推到了前台: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轮流坐庄,当着台下听众讲讲经典诵读的心得。时间不长,书目不限,8—10分钟。每周五下午,近400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已排着队。
再说一事儿,以前工作单位有个多年好传统,虽然事小,可见用心。一是单位职工每年购买100元内的书籍,凭票报销;二是单位职工在职工会后安排一段“插曲”——轮流讲书。土规矩却是好办法。鼓励买书,是一种“精神福利”;轮流讲书,是分享阅读成果。由此,阅读之风渐长,干部职工多了书香味,机关气质多了精气神。
从倡导到“台上说书”,不只是外在形式的转变,更有内在刚性的鼓励,对于一些日渐缺失的美好事物,更是如此,需要呵护成长。读书恰似一盏明灯高悬,驱散精神上的雾霾,方向上的迷茫,信念上的脆弱,困难中的怯懦。而作为年轻人,多读书、善读书,无论修身抑或为政,相比经营仕途、把玩世术百利而无一害。因此,对于一个区域或是单位,给渐行渐远的年轻人读书之风助把力、搭个台,拍拍身上裹挟的灰尘,该是应有之举。
鼓励年轻人读书,在具体书目上无需整齐划一,学以致用不错,涵养精神亦佳,“看似无用”也未尝不可。个体存在差异性,阅读领域也必然广泛,精神需求自然丰富。有朋友新近在QQ上签名: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琢磨此语,顿觉温暖——把读书归于内心,摒弃功利,直面平淡,有趣亦有理。
上台分享,或荐、或思、或悟、或行,把自己阅读书籍入胜之处馈于人,无异于“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不单考量读不读、悟不悟,还催生自己撰文、演说的综合训练。因为,这迥异于一些干部擅长的照本宣科“读文件”式的讲话。事实上,上台说书会让干部善待阅读、保持兴奋、找到快乐。
阅读之风不浓,不能简单归结于个人原因。如果阅读成为一种相互感染的氛围,那就是土壤,崇读重学的种子自然会生长。作为一个单位,学习型机关的建设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应善谋点子、多出实招,营造崇尚阅读的“小气候”,前赴后继,久久为功,“阅读之风”何愁不兴?
尤其年轻人,若能悦读,善莫大焉。
(作者为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政协干部)
新闻观察:网络时代,如何留住阅读乐趣2014-04-24 |
网络时代,如何留住阅读乐趣2014-04-24 |
春 祥:读书,贵在持之以恒2014-07-23 |
岳燕林:让农民工同乘建设书香社会这趟车2015-03-18 |
朱永新:有书香才有故乡2015-04-22 |
经济日报:建设书香氤氲的文明社会2015-04-23 |
谭志勇:书香代表城市的朝气2015-08-05 |
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应“比翼齐飞”2016-04-20 |
别让纸质阅读成为时代奢侈品2016-04-25 |
西瓜园2016-04-2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