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海昏侯与汉代“政协”
赵柒斤
//m.auribault.com 2016-04-08 来源: 检察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专家组近日宣布,根据最新的发掘成果,确认海昏侯墓主身份为汉武帝之孙、第一代海昏侯、“汉废帝”刘贺。

  史书载,元平七年,昭帝死,权臣霍光等开会“选举”昌邑王刘贺为皇帝。他在位仅27天,便因“行昏乱,恐危社稷”被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主持召开的“政协”给废黜。其实,这只是汉朝通过会议选举和罢免最高领导人的一个案例。

  两汉历史上,先后有6个皇帝是大臣“集议”出来的。也就是说汉代共有6个皇帝是大臣会议选举产生的,其中“昭宣中兴”的开创者汉宣帝刘病已(即刘询)就是汉朝议会“选举”出来产生的一个典型。因刘病已故事最多、最富传奇色彩,又是接替海昏侯刘贺的,故重点予以介绍。

  史学家称刘病已统治时期“政教明、法令行、边境清,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汉文帝)之时”。汉代史学家班固以及唐、宋、明代的文人墨客李白、李商隐、司马光等对其政绩都大加褒奖。明代万历时期的状元赵秉忠称道:“后世语精明者,首推汉宣,彼其吏称民安,可为效矣!”足见,古往今来,人们对刘病已是相当认可的。

  《汉书·宣帝纪第八》载“孝宣皇帝,武帝曾孙,戾太子孙也。太子纳史良娣,生史皇孙。皇孙纳王夫人,生宣帝,号曰皇曾孙”。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刘病已是汉武帝与卫子夫的嫡曾孙、废太子刘据的孙子、史皇孙刘进与王夫人的儿子。由于“巫蛊之祸”,襁褓之中的刘病已也未能幸免,成为中国历史上极少即位前蹲过监狱的皇帝。《汉书》谓:“后元二年,武帝疾,往来长杨、五柞宫,望气者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于是上遣使者分条中都官诏狱系者,亡轻重一切皆杀之。内谒者令郭穰夜到郡邸狱,吉闭门拒使者不纳,曰:”皇曾孙在。他人亡辜死者犹不可,况亲曾孙乎!‘相守至天明不得入,穰还以闻,因劾奏吉。武帝亦寤,曰:“天使之也。’因赦天下。”后来汉武帝下诏,将刘病已收养于掖庭,上报宗正并列入宗室属籍中。可以说,刘病已的命是当时首都监狱长邴吉拼命保下来的。

  事情出现重大转机后,邴吉及时将刘病已交给掖庭令张贺抚养,恰巧当时专掌后宫贵人采女事的掖庭令张贺(即汉代酷吏张汤的儿子)是刘据的家臣,且刘据生前对张贺非常好。怀着报恩的心理,张贺不仅悉心照料其生活,还供他读书、帮他娶妻。刘贺被罢免后,因平反“巫蛊之祸”有功并颇受霍光赏识的已升任光禄大夫、给事中邴吉“乘机”推荐刘病已,霍光主持召开“集议”(汉武帝时期出现的一种大臣自发组织的会议),经与会代表选举,邴吉的提议获得通过并形成了决议,即刘病已出任国家最高领导人。最后决定由当时的名义元首上官太后发布委任书,先任命刘病已为阳武侯,一个时辰后即被立为皇帝。

  现代人看封建帝王,往往只盯着其在位期间所作所为,励精图治的皇帝就被称为好皇帝;同时也觉得,两千年前的这次“国家最高领导人”选举,只不过是一场政治秀。可我不这么看。虽然拥立刘病已做皇帝的邴吉、霍光以及参加会议并投了赞成票的众大臣,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家天下”的皇权时代,这确实是一种民主与法治的进步。

  其实,看过《汉书》和《盐铁论》(汉朝议会的形成记录)都知道,汉代有一种朝会以外的高级国务会议,叫“集议”(类似政治协商),缺的就是定期开会的制度。“集议”始见于汉初,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就是,汉高后八年,一批列侯、公卿在没有任何诏命的前提下,以自行合议的方式,选举刘恒(即汉文帝)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从此逐渐形成“凡国有大造大疑”须集议定式。

  更让现代人惊讶的还有,汉代的“集议”与“朝会”有本质区别:一是皇帝不到场,会议一般由三公、大将军等高级别官员召集和主持;二是“集议”的时间不像朝会受至多半天的惯例限制;三是参会代表广泛,既有秩二千石以上的现职官员和不许居住京城的列侯,还有连一些部委机关办公会都无缘参加的列大夫、博士、议郎等,而出席朝会的至少是五品以上官员。

  “集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制定重大的内政、外交及国防政策。据两汉《会议》载,“集议”最引人注目的是“议立君”,就是在皇帝出缺而又一时半会无法确定继承人的情况下通过“集议”决定新君,同时群臣对现任皇帝不满也可以借“集议”将其罢免:“集议”还有“议储嗣”(确立太子)“议宗庙”“议郊祀”“议典礼”“议功赏”“议选举”“议刑法”“议民政”、“议边事”等等。

  如果仅从这些记载分析,似乎汉代的一切国事都是通过“集议”这种形式决定的,其实并非那么简单。首先“集议”是在皇权没有形成绝对权威的背景下才能发挥作用的;其次,是否要举行“集议”、应该选谁参加等的最后决定权,始终由皇帝掌控;其三,“集议”是相权与皇权相互制约的一种手段,也就是说,当首辅大臣就某项国务或政务作出的决定或形成的方案不合皇帝胃口时,皇帝就用“集议”的办法予以扭转。反之,大臣们对皇帝独断的“圣裁”有意见时,就策动“集议”加以抵制,直至皇帝改变决定。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