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16年1月,美国民主党总统竞选辩论如火如荼进行之时,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的一位人类学博士生 迈克尔 · 里根(Michael Oman-Reagan) 通过推特质疑美国选民的用词。“rabid sports fan”(通常译作“狂热的 体育迷”),迈克尔将“rabid”一词键入苹果电脑的词典(该词典内容经由牛津词典授权许可),“a rabid feminist”(通常译作“一个狂热的女权主义者”) 的例句跳了出来。“‘rabid’作为一个贬义词,这样的例句是否对于女性有失敬意呢?”迈克尔不禁发问。
迈克尔将词典页面的屏幕截图通过推特发送了 出去,并@牛津词典,附以“或许该词条释义值得商榷”的建议。第二天一大早,当迈克尔从床上爬起来后,发现自己的“质疑”竟然被数百次转发,很多人同样列出了自己认为词典“错释”的词汇。如“shrill”一词 [“(声音) 尖锐的”],苹果电脑词典中的解释为“女人发出的声音”;再如“psyche”(“灵魂”),其例句则为“我永远都读不懂女性的心 思”。迈克尔发现,在“doctor”( 博 士 ) 和“research”(研究) 等词条中,常常用的是特指男性的“he”;与此同时,在对于“housework”(家务)一类词汇进行解释时,特指女性的“she”则频频出现。
从此,迈克尔就没停止过对牛津词典的“挑战”,直到星期五对方通过推特轻描淡写地做了一下反馈,“或许很难找到一个词汇足以形容您对于‘女权主义’的强烈情感”,并紧跟着在下一条消息中进行了补充,“我们的例句来自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法”。
持续的网上混战让双方都未能幸免。迈克尔说,他的批评者开设了至少两个论坛,专门用来对其进行“攻击”。而迈克尔的“对手”———牛津词典内容编辑的主持者凯瑟琳·马 丁 (Katherine Connor Martin) 却表示,“对于我个人而言,看到那些‘大男子主义’支持者力挺牛津词典,我一点都不觉得骄傲”。
最终,牛津词典通过推特进行道歉,承诺核查“rabid”一词的例句,但并未公开回应大家对于“shrill”、“psyche”以及其他词条的质疑。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女权主义者和语言学家从未停止对于“潜藏在词典文字表面”之下的性别歧视情绪的讨论。如何摧毁这种歧视的情绪? 答案或许回归到了对于词典编纂原则的广泛讨论:究竟词典编纂应该放弃记忆,建立一个标准的、趋于正确的词汇用法? 还是向现实“致敬”,尊重已然存在的、习惯的用法,在大多数编辑们的眼中,答案往往是后者。
牛津大学语言学家黛博拉 · 卡 梅 伦 (Deborah Cameron)指出,当牛津词典辩说“例句来自 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法”时,其实是在承认“我们的生活中,性别歧视客观存在,而牛津词典只是描述了它而已”。
自此,问题的关键已不再止于“rabidfeminist”。牛津词典再次通过推特发声,“词典例 句是编辑们搜索语料库———其中包括书籍、报纸及其他文字作品的语言档案资料,并从中选择而来”。同时,他们发现,与“rabid feminist”相较,“rabid fan”(狂热的粉丝)和“rabid supporter”(狂热的支持者) 的用法更为常见。语言学家表示,修正词条的原因不应局限于释义的准确度,人们的感受同样构成修改的原因。若想问题更加明朗,无论是词典的编辑者,还是读者,都要尽量想明白,是否要把语言中“丑陋”的一面展示出来。
1987年,女性词典问世,激进的哲学家、社会活动家玛丽·戴利(Mary Daly)称以往的词典无一不为父权体制的产物。根除词典中的性别歧视的诉求,无疑掀起了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1976年,“lesbian”(女同性恋者) 一词在其出现并被广泛使用 了近两个世纪之后,终于被编进了牛津词典,并引入了作家塞西尔·戴-刘易斯(Cecil Day-Lewis)的话作为例句,“女人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诗人,除非她是残缺的,或者同性恋,或者有其他的问题。”
“狂热门”(一些语言学家如是称呼这次风波)之后,凯瑟琳·马丁女士表示,不管她本人及她的同事情愿与否,无法回避的是牛津词典正前所未有地扮演着语言仲裁者的角色,“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本词典的文化影响力远远超越其载体本身。置身其中,我们有责任去伪存真。而非自捂双耳,顽固地‘尊重’已然存在的、习惯的用法”。语言本身始终在进化,词典的更新不可避免地会滞后。对于如牛津词典般体量的词典而言,绝大多数词条或许要等上数年,甚至几个世纪才会被“官方”重新校验。这也就意味着,词条内容的校验责任不知不觉中转移给了普通读者。密歇根大学英文历史学家安妮·柯赞 (Anne Curzan)认为,通常情况下,我们倾向于服从词典的权威性。但是当问题与我们自身,或者我们了解、珍爱的人相关的时候,责任感会不期而至。”此时,我们有权说:“这样解释值得商榷,因为我有更好的释义。”(编译/温小兵)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