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君子和而不同
周桂钿
//m.auribault.com 2016-01-21 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和而不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和文章中引用这个词,不了解这个词的意义,就很难正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用义。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在《论语》中只有这一句,没有解说,因此有些学者对此有误解。有人以为“和而不同”可以理解为不同事物和谐相处。但是,孔子另一句是“小人同而不和”,能解为不和谐的事物都相同吗?我们从古代典籍中可以看到,“和”与“同”是两种状态,也是两种态度。“不同”不是指事物,而是说君子不赞成“同”这种状态。

  《国语·郑语》中记载史伯提出“和”与“同”的概念,他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春秋时代,略早于孔子的晏婴回答齐景公的问话时说了“和”与“同”的差异。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年:齐侯问晏婴,“和”与“同”不一样吗?晏婴的回答大意是,“和”是指不同成分的合理配合,例如汤,油盐酱醋,鱼肉菜蔬,用水火加工,做出可口的汤,大家都爱喝,这叫“和”。一种汤,如果只有一个味,或者只有水加水,或者只有咸味加咸味,这个汤就没法喝,因为它是“同”。音乐也是这样,有很多乐器,音调有高低缓急,长短刚柔,清浊大小,相互配合,奏出美妙的音乐,大家都爱听,这叫“和”。如果只有一个乐器,只发出一个音调的声音,那是单调的声音,就很难听,这叫“同”。在政治生活中,国君说什么,大家也都说什么;国君反对什么,大家也都反对什么。君臣意见都是完全一致的,这就是“同”,也就像乏味的汤、单调的音,实在不好。国君提出一种想法,大家议论,有的从这方面提出反对意见,有的从另一方面提出质疑,使国君的想法更加完善周全,这就是“和”。如果一个人独断专行,国君的错误意见得不到纠正,就是“同”。

  所以,“和而不同”强调多样性的统一,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民主精神,以及互相尊重的平等精神。

  孔子主张“和而不同”,反对“同而不和”。“和”,就是和谐相处:“同”,就是同流合污。不论是在一个团体中的人际关系,还是在世界中的国际关系,都应该和谐相处,而不是同流合污。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们也开始认识到需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过去,人类不断地开发大自然,发展到了现代,人类的开发能力有了惊人的发展,过度开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的严重破坏,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为了保护人类,当然有必要改变过去的观念,重新审视人类的行为,注意保护环境,使人类与所生活的自然环境也能维持一种相对的平衡,使发展有可持续的保证。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对于自己的上级、国君,应该根据自己的独立思考提出修改意见,使治国理政的方案更加完善。而对于国君、上级的意见,不管对错,一律表示赞成、支持,从来不说反对的话,孔子认为这种人就是小人。

  孔子从来主张独立思考,反对盲从,对于君、父也不例外。《孝经》中说:“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诤,就是敢提意见。分明是错误,从不提意见,不诤,就是不忠不孝,就是小人、奸臣、逆子。后代一些人提倡一切听从君父的,根本不符合孔子儒学。

  国以家为基,家以和为贵。正所谓“家和万事兴”。“家和”就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和谐、和顺,是在坚持原则基础上的宽严有度、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共同进步,绝非家庭成员不讲原则、沆瀣一气、相互护短的“和”,而是“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和衷共济”。家庭的和谐幸福,是每一个家庭成员成长、成功、幸福的基础。如果家庭生活不和睦、不美满甚至分崩离析,家庭成员将无法获得起码的精神支持和物质保障,更不要说有所发展了。

  “家和”还是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的重要防线。古语云:“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只有家庭美满和谐,家人及时提醒和关爱,领导干部才能自觉抵制不正之风,为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营造一个清正廉洁的家庭环境。同时,家庭生活简朴,不慕奢华,养成一种文明、健康的家庭生活方式,也能有效促进领导干部保持优良生活作风,塑造良好道德形象,自觉拒腐防变。

  对领导干部来说,对内要勇于承担家庭责任,带头勤俭持家,悉心关爱配偶,主动教育子女,倡导清廉的家风,努力维护家庭和睦,努力构建和谐家庭。对上级要坚持独立思考和自由思想,敢于并善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不能一味盲从,同时对下级的意见不能视之为逆反心理,不能存在官尊民卑的观念,避免下级出现盲从的问题。因此,现在的领导干部特别需要“和而不同”的观念,有这个观念,就会有这种态度,也才能形成和而不同的良好状态。(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