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梅明蕾:“精英”怎样炼成
//m.auribault.com 2015-12-14 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虽然是罪有应得,复旦投毒案主犯林森浩11日被依法执行死刑,仍是令人痛心的一件事。两个年轻的生命因林的行为而过早终结,也给两个家庭留下漫长而不可弥补的创痛。

  按当下世人眼光,同为名校研究生的林森浩和被害人黄洋,日后本可成为大有作为的社会“精英”。未来“精英”的早夭,人们痛惜之余,也为林的举动倍感遗憾和困惑。“恶劣”和“愚蠢”是林森浩事后的自我认知。他说“那天的事情”,其实有很多机会可避免发生,只是那时个人的“层次、修养”,还无法阻止。

  怎样的“层次、修养”才能让一个名校研究生阻止自己加害一个无辜的生命?天底下一个最大的常识竟然不能使这样一个未来“精英”的心灵规避倾覆,于此的叹息、追问和深思在所难免。

  林森浩说自己在看守所里读的最多的书是文学经典。他坦呈自己的所谓“层次、修养”,在这样的阅读行为中得到提升(大意)。我惊异于他自称此前从未光顾过类似书籍。他对自己专攻的“术业”或称得上优秀,而有关对世界的敬畏、恻隐和感恩,则是空白一片。

  就在林森浩被执行死刑的当日,我读到四名“90”后学生成为首届“罗德中国奖学金”得主的新闻。向有“本科生的诺贝尔奖”之名的罗德奖学金被称为“全球最难申请的奖学金”,每年申请者超过1.2万名,录取率仅为0.7%。其评选除注重申请者学术上的成就,还看重其体育、辩论、音乐方面的才能、追求真理的勇气、合作精神及领导才能。从以往奖学金的得主(如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澳大利亚前总理托尼·阿博特、天文学家哈勃等)看,它才真正以培养“精英”为己任。

  我感兴趣的是苛刻的面试官对四名申请者的发问,如:你觉得什么是人性?你希望能够使法治覆盖到弱势和边缘群体及至每一个人,但你觉得那样会产生什么问题?我们该怎么办?你理想的职业是什么?等等。我印象深刻的是四名年轻人对自己理想职业的期许: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律师、在中国农村建立与教育相关的NGO以及学者+社会活动家等。我立马想到,林森浩面对“什么是人性”一类问题,定会茫然无措。

  我曾亲聆一位国家级的新闻名人对记者职业特征的描述,他说记者是“两头大”的职业,即他们拥有最大量的知识才能为最大量的人群服好务;而另一类职业如眼科医生,则是“一头小一头大”的职业,即他仅需较窄小的医学知识,便可最大限量地解除病患。我曾对此概括不无赞许,现在却感大可商榷。以林森浩为例,如不出事,我料定他会有精湛的医术,但难保他会成为一个好医生。世界的正常运转得靠各类专业人,而所有合格的专业人除术有专攻,均少不了澄明的价值感和服务公众的良知。普通专业人如此,“精英”更不待言。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