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焦点人物-正文
朱珉迕:读懂成思危的“危言大义”
//m.auribault.com2015-07-14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怀念一位智者的最好方式,就是将他的思想化作现实的启迪。对刚刚离世的经济学家成思危,惋惜追悼之余,人们更要认真回味他留给世人的忠告,并读出个中深意。

  成思危今年5月发表于《人民日报》的文章《研究金融问题需有战略观》,被视作他的“告别之作”,文中对坊间盛行的“阴谋论”表达了明确的警惕和忠告。成思危写道,“一些人把所有的国际金融活动都当成阴谋,把国际金融活动比作你死我活的战争,主张要抗击国际阴谋。实际上,这并不符合当前国际金融的实际情况。有些人可能是真的担心,但更多主张‘阴谋论’的人有着不同动机。”

  就在这番话面世后的一个多月,中国的资本市场经历了一次空前震荡。人们应该记得,在股市最不安的那几天,坊间出现了不少千奇百怪的“阴谋论”。不假思索地怒揭“外鬼”、狠批“内贼”,一度是很多人的下意识选择。但这样的过度阴谋论并没有确凿证据,有的甚至只是一些人的臆断;对其的一味追随,却可能掩盖许多原本值得反思的真问题。

  经历过这些再来看成思危的提醒,不能不佩服老人的远见。成思危当然不是要做股市的预言家,这番言论之所以发人深省,并且在一轮波动过后更值得品读,恰是因为其点出了发展中某种共通的真理。

  不唯“阴谋论”,当然不是全然无视“阴谋”的可能。今天的国际格局中自有竞争和较量,金融领域也不乏“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进入国际金融体系,就意味着随时做好“应战”的准备,金融安全必须得到保障。但准备好“应战”,并不等于目中“所见皆战”,更不等于将一切风险、隐患和弊端全然归罪于外在的“阴谋”——这既不符合客观现实,更不是改革应有的态度。

  作为金融改革的长期践行者,成思危深知中国金融改革的关键不在“罪外”,而在“求己”。他曾无数次呼吁加强金融领域的监管水平,呼吁以改革来革除资本市场存在的缺陷;对自己最倾注心血的创业板,他也不留情面地直言其中“企业创新不足、估值过高、虚假信息和内幕交易”等诸多问题。显然,一味怪罪“阴谋论”,不可能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如同成思危在“告别之作”中所写的,要真正提高抗击阴谋的能力,就必须提高自身的金融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还是会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也无法抵御国际金融风险”。

  就金融论金融,这已是极具说服力的战略观。而这番忠告的意义,更在金融之外——任何领域的改革事业,乃至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面临着一个“求己”的问题。改革知易行难,多有阻挠障碍。有时候问题解决不了、进度推不下去,或是改革触及了自身的利益,人们便很容易去寻找外因,包括归罪于这样那样的“阴谋”。岂止金融,“阴谋论”在许多领域都有市场,甚至被一些人视作屡试不爽的挡箭牌,成为逃避自身责任的“万能理由”。

  前些日子重回公众视野的前“五毒书记”张二江,谈及昔日玩弄女性的腐败举动,称其是“深受西方文化影响”。此言一出,舆论哗然,原来连官员的腐败,都是别人的“阴谋”在作祟呢。但这番话透出的某种潜意识,却不能简单当作笑话。防“阴谋”之心不可无,但“万事皆阴谋”的思路同样不可有。不然的话,连自身的责任使命都忘乎所以,一切又将从何谈起?

  回到成思危的“最后忠告”,读懂它的内涵,就是要重拾一种“反求诸己”的意识,将必要的重心放到自我革新上来。许多人悼念成思危,为他的名字添上“盛世思危言”的注解。老人本人认不认同这种“解名”,我们已经无从获知;但把握其“危言”背后的大义,进而对改革事业有所助益,一定是他所乐见的。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