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歌词被改编,动作夸张搞怪——近日,一段某单位改编的《黄河大合唱》视频,被贴上“搞笑”的标签在网络传播。该视频引发了网络公愤,有网友评论:“面对厚重的历史,怎能轻薄地搞怪?”
公司年会,学校演出,甚至是幼儿园会演——这几年,以另类形式出现的《黄河大合唱》成为不少单位表演的热门节目。或许在当事人眼中,这只是图一时之乐,但狂欢式的演绎挑战了全社会的敬畏感。有媒体梳理了近年来《黄河大合唱》被改编的种种事例,原本承载厚重历史的曲目却被肢解成一个个段子、一句句笑话,成了狂欢搞笑的“佐料”。因此,这一次《黄河大合唱》被恶搞爆出之后,舆论一边倒的愤怒更像是积蓄已久的对恶搞历史愤怒的井喷式表现,网络上一片反对之声,冼星海的后人也站出来怒斥“忘本”。
作为一部红色经典,《黄河大合唱》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歌曲本身,而是被赋予一种历史语境,并构成了集体记忆。“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不朽的旋律和歌词背后,是抗日战争这场全民族的血泪记忆和悲壮史诗。对中华民族抗战救亡的历史保持肃穆与敬畏,已经成为中国人情感结构的一部分。因此,当恶搞的视频出现,当“黄河在咆哮”变成“年终奖在咆哮”,由此引发的舆论强烈抨击就不是某一个人的不满,而是全社会的历史共识被冒犯之后产生的愤怒。
任何一个社会,其身份认同、历史认知、情感寄托都必须建筑在稳定的价值根基上。恶搞频出,拿民族最为严肃的历史记忆作消遣,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价值根基,伤及了共识底线。近些年,不只是《黄河大合唱》,不少经典作品都遭遇了肤浅、低俗的所谓“改编”。此类轻薄的恶搞,模糊了严肃的历史,调侃了厚重的情感,伤害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顽强不屈、奋勇抗争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漩涡中挣脱出来,是一首艰苦卓绝的奋斗史诗,是一场全民族的精神洗礼,岂容以恶搞的态度歪曲、丑化!因此,对类似现象必须严肃地批评,决不能让这种恶搞的风气蔓延。
20世纪初,曾有西方记者写道:“中国面临着被分裂的威胁,而中国人对待这件事如此无视和无动于衷的态度让我惊讶和失望。”对照历史,今天,一场全民自发地对经典作品的捍卫、对民族历史的呵护让人欣慰,中国人再也不复当年对民族境遇的浑浑噩噩、麻木冷漠。但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一个精神委顿的民族,必然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当代和平环境下,必须遏制精神自我矮化的势头。
淬火重生、凤凰涅??,中国的命运转折、民族觉醒来之不易,历史必须得到全民族最高程度的珍视、最大力度的捍卫。
吴为忠:《黄河大合唱》也敢拿来调侃?2014-04-16 |
恶搞花木兰 贾玲该不该道歉2015-07-13 |
“让历史说话”才能走向未来2015-08-05 |
文化言论:对抗战歌曲多点敬畏之心2015-09-07 |
对抗战歌曲多点敬畏之心2015-09-07 |
恶搞《黄河大合唱》,岂止无知和轻佻?2018-01-29 |
别用恶搞毁了艺术2018-01-29 |
《黄河大合唱》被恶搞,别以厚重换轻薄2018-01-29 |
被恶搞的只是《黄河大合唱》吗2018-01-30 |
微议室2018-01-3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