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春节档口碑不尽如人意
高小立
//m.auribault.com 2017-02-22 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见仁见智」

  在中国电影放映的所有档期中,春节档无疑是最热门的一个。无论是全家团圆还是朋友相聚,结伴走进影院看电影已成为人们春节假期重要的娱乐项目。2016年春节档上映的一部《美人鱼》获取33亿元票房的盛况仍令人记忆犹新,2017年春节档又创下了七天33亿多元的票房新高,春节档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可见一斑。然而,与票房数字不断攀升的繁荣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票房、口碑倒挂的尴尬局面。《西游伏妖篇》也好,《大闹天竺》也罢,抑或是《功夫瑜伽》《东北往事之破马张飞》,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观众的诟病。有文章甚至评价道,这个春节档扫除了诸多影响票房增长的不利因素,但唯独没能解决一点:电影质量!

  看看今年的春节档影片:“喜剧之王”周星驰与“武侠造梦者”徐克强强联手推出的《西游伏妖篇》还未上映就吊足了观众的胃口。结果,1+1<2,徐克擅长的动作视效炫技占比过重,周星驰喜中带悲的无厘头风格发挥失常,导致形式大于内容。王宝强首次执导筒受到了广大影迷的关注,很多粉丝铆足了劲要为他的导演处女作贡献电影票。可是创作者现实生活中的苦情故事掩盖不了作品艺术水准的缺憾。《大闹天竺》里,岳云鹏负责提高搞笑、柳岩负责提高颜值、王宝强负责秀武功、白客负责出丑这种明显拼凑出来的人物组合,以及凌乱不堪的叙事、充满套路的情节,再加上姹紫嫣红、色彩饱和度极高的服饰、道具与场景,诸多问题杂糅在一起,成为一出令人头晕目眩的闹剧,更别奢谈文化内涵与思想深度了。即使是口碑稍好的电影也缺乏新意、问题多多——成龙的《功夫瑜伽》依然是动作喜剧的老一套,观众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而《乘风破浪》向《回到未来》《新难兄难弟》《时光倒流七十年》等经典影片致敬的内容过多,也引发了业界对影片原创性的争论。

  春节档电影口碑不尽如人意,暴露了中国电影创作生产思路跑偏的问题——忽略艺术创新,一味地贩卖IP、消费情怀。从近两年诸如《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夏有乔木 雅望天堂》《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摆渡人》等IP电影相继遭遇口碑失利的现象可以看出,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IP不再是市场百试不爽的吸金利器,缺乏创作诚意的粉丝电影越来越不受人待见。然而,与IP电影已现市场颓势的现象相对应的,却是制作方对IP开发乐此不疲的投入。特别是电影人对《西游记》的改编情有独钟。除了今年春节档的《西游伏妖篇》和《大闹天竺》,还有前两年的《万万没想到》《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以及即将与观众见面的《西游记之女儿国》《悟空传》,这部经典文学作品俨然成为当下中国电影创作领域的超级IP.综观这些西游题材作品,大都忽略了文学经典背后蕴藏的丰富思想内涵和深刻文化隐喻,而将其视为一个筐,把诸如公路、冒险、古装、魔幻、爱情等容易受市场青睐的内容一股脑地往里装。不管艺术造诣如何,谁都敢浅显直白地对其戏说一通。很多人将电影业这种对IP的执着,归结为“情怀”,比如对电影《大话西游》的情怀、欠星爷一张电影票的噱头,以及对许三多、六小龄童的情感,乃至对一些耳熟能详的电影插曲和经典台词的追忆。然而,如果没有一部质量过硬的好作品支撑,兜售情怀只会更快地消耗国产电影的公信力和观众对中国电影产业的信心。如果我们电影艺术工作者再不静下心搞创意,扎扎实实打磨剧本,认认真真讲故事,那么即使票房数字再漂亮,市场反应再热烈,也只是制造了更多的产业泡沫,终将破灭。

  这几年,中国电影爆发式增长,为国产电影培育了一大批忠实观众。在大中城市养成良好观影习惯的人们春节期间回到家乡,带着爸妈、孩子走进电影院,使以家庭为单位的观影行为逐渐演变成一种新年俗。从某种程度上讲,春节档已成为吸引中老年观众和培养少儿观众、壮大国产电影观影群体的绝佳时机。在当下春节档市场商业气息过于浓重、有意思缺意义的段子式喜剧占主流的背景下,要避免低俗之作挫伤新观众的信心、破坏老观众的胃口,我们就必须鼓励更多有文化内涵、艺术情怀的高质量电影参与到竞争中来,以多样的题材类型和丰富的故事意蕴满足不同群体的审美需求。电影从业者唯有让关注点从票房终点回归到电影文化供给侧这个原点,用新颖的创意、精良的剧本、精湛的表演来征服新观众,聚拢老观众,那时春节档期的市场火爆,才更具含金量。

  (作者:高小立,系《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