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儿童剧“破冰”正当时
徐 馨
//m.auribault.com 2016-11-22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10月,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次设置亲子戏剧板块,成为与会者关注热点;同月,国内首家婴儿原创剧场成立;9月,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首次推出哲学性主题原创剧目,向小观众讲述何为“时间”;今夏,“亲子微剧场演出季”北京站演出持续两个月,一票难求。

  将镜头拉向更远与更开阔处,近年来国内儿童剧演出市场日渐清晰地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样貌:其一,艺术品质提升,艺术表现样式多样,打破了“大制作”与“粗糙剧”一统天下的市场格局,拓展了人们对儿童剧乃至戏剧的理解;其二,从业人员“出身”多样,传统儿童剧领域之外的各行专业人士以及艺术家开始进入;其三,与此相关的儿童戏剧教育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儿童剧“破冰”正当时。最显见的催化剂来自市场:伴随80后、90后成为新生代父母,其开放的视野与理念“倒逼”演出内容提供者拿出艺术品质至上、可突破剧场边界的作品;最可靠的保障来自近年来政府的资金与政策扶持,推动作品走进幼儿园以及中小学校;最持续的驱动力来自创作者自身,创作者体察到此前儿童剧的诸多不足,但新作品需要创作周期,需要大环境的改善。

  “破冰”攻坚,挑战赫然眼前。首先,儿童剧创作不比创排主流戏剧容易,反而更难。一方面,儿童剧创作不仅同样需要艺术性、思想性、技术性,而且需要“科学性”,即创作者需充分了解并尊重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活及其生理、心理特点;另一方面,创作者尤需不断打破既有创作模式,与儿童精神世界的天马行空相契——可以说,为孩子创作戏剧,更需要艺术家具备学习的能力与自我更新的勇气。其次,需逐步完善创作的孵化生态。孵化生态包含资助艺术家发展创意并接纳失败,以及搭建创作与营销推广的全国性、国际性平台,等等,在这方面我们或可借鉴英国、丹麦、美国等海外同行的经验。此外,还有一大挑战是,从业者需要一边顶住市场的前期压力,一边摸索出可以持续运行的商业模式。虽然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辨识什么才是“好的”“更好的”儿童剧,但能够接受相应票价者还是少数,而优质的剧目与优质的剧场体验必然拉升成本。

  有挑战,更有无可限量的未来。在不远的未来,不仅将有更多优质的国外儿童剧目进入,中外联合制作剧目也将增加。尤其令人期待的,是将本土故事、文化传统与国际化、当代性表达相融合的适合跨文化传播的原创剧目的出现。在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在世界看向中国的时代,这是大势所趋,也是艺术家的创作自觉。如今,这样的创作已经开始结出果实。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