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没读过杨绛的书也照样能“点蜡烛”
黎禹君
//m.auribault.com 2016-05-27 来源: 红网
分享到: 更多

  杨绛先生这样的女性,洗尽铅华的百年人生,自有一种触动人心的人格力量。如今,先生却真的离开我们,平静地“回家”了,“我们仨”终得团聚,再无别离。斯人已逝,烛火为念。消息传出,在各式平台上,网友们纷纷发动态,点起蜡烛缅怀先生,回顾着先生留下的箴言。

  不知何时开始,朋友圈“刷屏式”纪念成为一种现象。每逢“大事”,例如科比退役、张国荣忌日、小李子拿奥斯卡,朋友圈毫不例外会掀起“刷屏潮”。除了刷“怀念”,还有喜欢刷“批判”的。有人说,“杨绛先生的书,你们看过没有,看过多少?转发一篇关于杨绛去世的文章,摘录一句杨先生说过的话,写过的字,就能说明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有人文情怀?”也有人说,“你的问题在于读得太少而点蜡烛太多。”这些观点不无道理,但戾气未免太重,有矫枉过正之嫌。

  依我看来,每个人观点不一样,我们不能站在道德制高点,随意评判他人的初衷和想法。天然地认定朋友圈点蜡烛的读书少,未免有“精英主义”之嫌,带着情绪上的优越感去批评他人,是不合适的。的确,朋友圈刷屏不是最好的纪念方式,但看待这现象时不能“一刀切”。

  只有读遍杨绛先生作品的人才有资格点蜡烛?杨绛先生能感化我们的仅仅是作品吗?显然不是。杨绛先生的文字如一本杯清水般润物细无声。同时,她的赤诚,她的聪敏,她的身上所有的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无论是作品,还是为人,总能不时地轻轻溅起水花,直达人的心灵。杨绛先生受到尊敬和缅怀不仅因为其作品,也在于其品格。

  这是一个信息特别丰富的时代,我们了解到的人越来越多。或许,我们读过一些文人墨客的文字,听过一些歌手的歌,但让我们成为“铁粉”的,一辈子都不会太多。因此,以看过多少书来衡量朋友圈蜡烛的真诚度,未免偏颇。

  刷屏也许只是出于内心的一份追忆、崇敬与不舍,这与读过杨绛先生多少书无关,与了解杨绛先生生平的深浅也无关,只要出于本心就好。无论如何,只要是出于对杨先生的敬仰和热爱,则无需鞭挞和嘲讽。一朵鲜花,一根蜡烛,都是一份敬重。

  笔者不敢自称杨绛先生的“铁粉”,读她的书也不算多。只能在杨绛先生离开的这天,再次翻开先生的文集,留志感念。也请允许我带着尊敬,用微不足道的一条朋友圈,表达我的缅怀。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