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李庆勇:市场经济时代的文学接受
//m.auribault.com 2015-12-14 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文学畅销书是文学市场化运作后的精神“消费品”,它既有知识属性和审美特征,同时还是具有“物”的特性的文化“消费品”。读者既是文学作品的鉴赏者,又是购买“消费品”的消费者。读者的二元身份与文学畅销书的双重属性能否契合,是决定文学作品能否畅销的关键性因素。20世纪90年代,伴随大众文化蓬勃发展,文学生产出现繁荣景观,文学接受也悄无声息地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阅读方式的变化,实际上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文学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语境下,其前端——文学生产与最后环节——文学接受双方的互动、分化、融合、重组、重建等文学活动的复杂形态。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和人们阅读体验的逐渐成熟,在社会结构剧变和文化转型的语境下,人们的阅读趣味和品位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被动的阅读向选择性阅读转变。这种转变使广大的阅读群体发生了分化,阅读群体的分化导致文学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一时期,文学畅销书在出版业和文学市场化的大潮中历史性出场。文学畅销书是文学市场化运作后的精神“消费品”,它除了具备知识属性和审美特征,还同时带有“物”的特性的文化“消费品”;读者既是文学作品的鉴赏者,又是购买“消费品”的消费者。读者的二元身份和文学畅销书的双重属性才得以完全显现。读者是真正的文学畅销书创造者,以读者接受角度考察文学畅销书是否适合读者的阅读价值取向和趣味需求,使文学畅销书在众多“商品”中脱颖而出,成为畅销之作。

  文学及文学接受的变化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关系虽然还在发挥影响,但20世纪90年代逐渐兴起的面向读者市场的文学写作,正显示出强劲的竞争力。作为一种正在形成之中的文学关系,文学在发展过程中,能否产生出成熟的作家作品,在新的阅读环境,阅读资源多元化的形势下能否满足读者,是需要我们探讨的重要问题。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商业大潮对文学生产与传播,尤其是对文学接受产生重大影响。文学不再那么崇高、伟大,对社会关注的热情也在逐渐减弱,作家躲避崇高,转向大众皆可接受的个人日常生活叙事。文学欣赏与阅读成为专业人士职业的需要。大多数人的文学阅读,往往是为了快速进入休息、娱乐和消费状态而进行的。我们身处急剧变革的时代。时下,娱乐化阅读大行其道。文学不是不要娱乐,但文学决不能沉溺于娱乐。眼球经济越发让读者逃避现实、麻木自己。而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一些文学作品无非是无可奈何的自我消遣,甚至是一种自我放逐似的麻醉。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传统意义上的阅读通常是一种文字阅读,但在文学生产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即在大众文化传播媒介普及的今天,文学消费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传统的文学阅读日趋转向视听、影像阅读。在大学生中,“看”正在渐渐取代“阅读”,人们越来越多地用“读图时代”来命名现今这个时代。通过图像方便了读者接受,解决了因文学修养而出现的文学阅读与接受的限制,也改变和丰富了大众文学接受的方式。文学接收方式的多元化转变对文学生产有着重大影响,远离或拉大了读者与文学的距离,使文学处于危机之中。

  综而观之,20世纪80年代是文学接受黄金时代,那个时代读者对文学充满激情与梦想,人们在文学作品里寻找人生美好景象、激昂文字;20世纪90年代是商业化、书写个人欲望和商品消费的年代,促使青年读者走向分化;21世纪文学生产与接受进入网络时代,读者处于网络炒作和碎片化的状态。可见文学读者的嬗变不足为怪了。社会总是在历史地、阶段性地发展着,读者的变化也不例外,因而对20世纪90年代读者群的嬗变进行阶段性的反思与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总结得失,前瞻未来。无可否认,进入20世纪90年代,文学场域是充满蓬勃活力和繁荣景象,也存在让人倍感惋惜的歉收,从读者群这一维度看亦无不如此,可喜的是读者面对丰裕的文学可以更自由、自主地进行阅读,既可“披文”也可读图,还可以亲自参与创作与评论。而让人们感慨的是,文学造成的洛阳纸贵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很多读者不再从文学中寻找思想的痛苦、信仰的持存、精神的追问和理想的守望,而是从事随心所欲式的阅读。改革开放30年来读者群嬗变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向文学本体回归的历程,是这个群体由单一走向分化的历程,是文学走向繁荣与危机并存的过程,还是由“披文”转变读图的过程,同时,也是精英读者与大众读者背离的过程。

  (作者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党总支书记)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