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真谛在于给人希望-中工评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科教

教育的真谛在于给人希望

郭膺
2020-06-29 11:33:19  来源: 中国教育报

  盛夏6月,当别离的笙箫渐次吹响,略显冷清的大学校园迎来一个值得特殊铭记的毕业季。感伤、遗憾、不舍,这届毕业生的心情可谓五味杂陈,受疫情影响,他们中的很多人无法现场参加毕业典礼。为此,不少高校表示,欢迎他们明后年再回母校参加典礼。“不畏风雨”“战胜困难”“把握未来”“坚守职责”……这些词汇频频出现在大学校长们的毕业致辞中,给莘莘学子传递着希望和勇气。或许这正是教育的魔力:它给予的永远不只是知识和技能,更是直面未来的自信和底气,即便前路崎岖,也能让人看到希望之光。

  媒体最近接连曝光的高考冒名顶替事件,之所以引发舆论持续关注和各界民众愤慨,根源正在于它不同于一般违法违规行为,并非简单侵害他人权益,而是“偷走了他人的人生”,扭曲了他人的命运轨迹。冒名顶替事件的受害者,多是出身普通家庭的寒门学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是他们十年寒窗苦读的核心动力。诚然,受教育未必能改变每个人的命运,上了大学也未必就一定能拥有幸福成功的人生;但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带给人改变命运的希望,以及拥有更丰富的人生选择。

  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每年夏天举行的高考为何总是万众瞩目,而每一位考生的希冀都能轻易牵动万千民众的心。山东冠县的陈女士被人冒名顶替上大学一事近期持续发酵,其内在逻辑正在于此。她最近表达了想要继续上大学读书的愿望,相关高校给予了积极回应。她的不幸遭遇固然令人同情,但她自强不息的态度、改变命运的决心以及对教育的坚定信仰,则更值得敬佩。从这个意义上说,她触摸到了教育的真谛,相信在未来的人生中,教育也能带给她更丰厚的回报。

  正是为了不辜负每一位学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这份期待,教育系统近期针对52个未摘帽贫困县的毕业生,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开展了一系列精准帮扶。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多措并举,帮助他们破除就业道路上的重重障碍,顺利走上职业岗位,从而让“知识改变命运”“教育点亮人生”成为生动的现实。

  当然,教育之于人的价值,绝非只体现在高考一途。它闪耀在教育的全过程,影响着全国每一个角落的孩子们。最近,一则“山区老师带学生玩摇滚”的视频火了。视频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弹着吉他、敲架子鼓演出,颇具“摇滚范儿”。据媒体报道,视频拍摄地在贵州六盘水,地处海拔近3000米山区的海嘎小学。拍摄视频的教师顾亚说,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让孩子们树立自信,他不希望外界认为农村孩子就该怎样,每个孩子都可以活得精彩,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和艺术熏陶。

  学校所在的大湾镇海嘎村是贵州海拔最高的村寨,就是在这个当地人口中的“贵州屋脊”上,海嘎小学的学生们享受着堪称豪华的音乐课。这些孩子无疑是幸运的,他们享受到的音乐教育资源,是不少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往日不敢奢求的。于一所山区小学而言,这群孩子里面可能出不了著名歌手乃至音乐家,但结果并非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享受到了优质的音乐教育资源,老师们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学习音乐、热爱艺术的大门,这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音乐素养,更让他们看到了人生的丰富色彩和多种可能性,点燃了他们对于未来更加美好生活的希望,教育的价值、教育公平的意义在此熠熠闪光。

  教育带给人的,应当是美、希望和力量,是改变自身命运、赢得精彩人生的信心与动力,而绝不应该是对人生价值的怀疑,对真善美的漠视,以及法治精神的缺失。最近,有媒体以《让更多阳光温暖迷途少年》为题,报道了山西有关部门完善全流程司法保护,通过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年人迷途知返的事例。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涉罪未成年人是个特殊群体,在心理疏导、义务教育、成长关怀方面尤其需要引导。即便是对于迷途少年,教育的阳光和温暖也从未远离他们,教育的光辉在,孩子的未来就有希望在。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一周看点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