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不举办任何形式的入学或升学考试,不以各类竞赛、考级、奖励证书作为学生入学或升学的依据。控制考试次数,探索实施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考试成绩不进行公开排名,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育部日前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再次重申一些“老规定”。
诸如“考试成绩不进行公开排名”“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的规定,可谓老生常谈,年年提,月月提,但实际效果并不大。即便没有公开的成绩排名,方方面面的评价都客观存在,但只要应试教育主导的局面还没有打破,这些规定无论如何强调,恐怕都难以缓解中国家长的教育焦虑。
“没有最焦虑,只有更焦虑”“抢跑的家长焦虑,不抢跑的家长更焦虑”,在孩子教育的漫漫征程中,“焦虑”几乎是中国家长的标配。因为有这种焦虑在,即使学校对学生的成绩不再公开排名,也有家长耐不住性子,去打听孩子的名次。
笔者曾和一位小学一年级老师聊天,老师说每次小测试完毕,总有家长私信她:“班里的满分多不多?有几个?”其实老师能感觉到,家长就是想知道孩子在班里排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而这样的小测试只是平时的练习,老师都没有那么在乎,但家长明显比老师更重视这样的测试。
这也许只是一个不具普遍性的个例,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长对“考试成绩排名”的重视。太多的事例“教育”家长,最初想给孩子提供素质教育的环境,到头来往往逃不过考试的评判。比如,学校不设重点班的规定强调了好多年,但看看各个城市里教学质量高的中学,哪一所中学没有实质性的“尖刀班”“重点班”呢?而要想进入“尖刀班”“重点班”,考试成绩以及各类竞赛的证书又是重要的评判标准。
“减负”“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家长们反而变得越来越焦虑,这种焦虑一方面来自于应试教育的真实导向,另一方面也来自家长对“阶层坠落”的恐惧,而对孩子的教育成为弥补、减缓这一恐惧感的重要途径。
这次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能发挥出真正的效果,让焦虑的家长们逐渐冷静下来吗?短时间看,只能谨慎地乐观视之。但是,如果将视线放得长远一些,我们对教育的认识一定会更理性。教育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我国教育的功能定位将从工具本位转向以人为本,应该把人的发展真正作为教育的最高原则。
从本质上说,就是要真正实现教育的“去应试化”,完成教育价值观的重建,推动整个教育从“应试本位”走向“人的发展本位”。从这个角度说,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每一个孩子成为独特的人。
正如欧洲著名管理思想家查尔斯·汉迪在《疯狂的时代》一书中所指出的:对教育而言,真正需要的不是国家制定的课程表,而是给每一个孩子一份私人进程表。这份“私人进程表”一定是尊重孩子个性化发展的,是属于孩子自己成长的,而不是完全可以量化的考试分数。这份“私人进程表”一定是尊重“人的发展本位”的。
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育不仅是促进阶层流动的工具,更重要、更有价值的是它可以帮助人找到真正的自己时,我们的焦虑一定会缓解不少。希望我们的下一代成长起来时,清楚自己到底该怎样生活,他们现在所受的教育未必都是为了高分,而是为了有能力寻找更美好的生活。
诚如斯哉。但当下最现实的矛盾是,假若没有进入“尖刀班”“重点班”,找到美好生活的概率大不大呢?
邓辉林:好好发言不简单2014-04-23 |
智春丽:读书还有什么用?2015-08-18 |
毛建国:对“双十一”别捧杀也别棒杀2015-11-12 |
改善民生就是最好的回应社会关切2016-03-03 |
同城留守儿童何时才能等来父母陪伴2016-04-26 |
红色记忆是中国共产党的集体财富2016-06-30 |
红色记忆是中国共产党的集体财富2016-06-30 |
高房价的最大问题是年轻人少了选择权2016-10-25 |
舍弃之后再度报考,公务员并非我唯一的选项2016-11-25 |
用睡眠调整好生活的呼吸2017-03-2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