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今年秋季,全国部分省、区、市400多万中小学生开始使用新修订的语文教材。新版教材大幅增加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比重,同时替换了40%左右的课文。其中尤其引人关注的,是“南京大屠杀题材课文被撤换”的消息。虽然出版社解释,只是将温书林所写的《南京大屠杀》换成了张纯如所写的《南京大屠杀》一书节选,课文题目为《死里逃生》,仍遭致骂声一片。(新华网5月24日)
《南京大屠杀》居然被请出了课本,初听此消息,很多人的“肾上腺素”开始疯狂分泌,“是可忍孰不可忍”。出版社已经出来解释了,但很多人还是不干,“南京大屠杀”多直白,“死里逃生”太隐晦了,还有人给出神逻辑:既然逃生了,说明没有杀这个逃生者,往下推论,就是鬼子没有杀人!瞧瞧,不仅是“标题党”的忠实拥趸,而且是逻辑学的意淫大师。
我相信,愤怒谴责“南京大屠杀被删”的某些人,根本就没看过张纯如《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这本书。华人作家进入过《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除了《喜福会》作者谭恩美,也就只有张纯如了。张纯如的作品入选课本时的标题“死里逃生”,非得改成“南京大屠杀”,才算是南京大屠杀没有被删?我们是要告诉学生,读课文只用读一个标题吗?
别说南京大屠杀没被删,就算真被删了,也不值得抨击。因为,这是语文教材,不是历史教材。如果我们民族遭遇的所有灾难,都应该列入语文教材,否则就要被质问“是何居心”,那么,语文课本得多厚?为何不直接改叫历史?
导向虽然重要,但如果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思想品德课,还是语文教育的一种悲哀。因为,它已然偏离了语文教育的本质:把我们民族伟大的汉字教给孩子,阅读用汉字写成的高审美水准文章,提高文字美感领悟力和鉴赏水平。
如果所有“该有”的东西语文课本里都有,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却没了,那他对南京大屠杀又怎么可能有真正的了解?语文课,在低幼时段最核心的任务是识字;然后是通过文字优美的篇章,去培养阅读能力,熏陶汉语美感;最后是提高汉语领悟能力和文章鉴赏水平。所以,语文课应该是有美感的,让学生从文本中能够感悟到语言文字美,感受到汉语言文字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礼金白条”2014-03-04 |
新闻时评:为何我们每次都对教材增删操碎了心2014-08-28 |
新闻时评:为何我们每次都对教材增删操碎了心2014-08-28 |
司马童:少些条框巨奖才有意义2015-01-22 |
不妨加快让身份证变“一卡通”2015-03-09 |
汪昌莲:“礼金账号”是一种失范的“人情契...2015-08-11 |
用监护“确责”让留守儿童走进春天里2016-02-16 |
快评论2016-02-25 |
别让孩子“强说愁”2016-04-19 |
地方政府何以解“华为跑了”之忧2016-05-2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