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要想使“最孤独小学生”不孤独,当务之急,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仍是平衡教育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将优势教育资源,向薄弱的乡村教育资源“倾斜”,并加大乡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吸引更多的优势教育人才,向乡村相对薄弱的教育地区“主动流动”。
4月26日下午,雨淅淅沥沥,湖南平江县南江镇万家村万家小学二年级唯一的班级内,一个剪着娃娃头的小女孩坐在教室里,教室里还摆着几张空课桌。女孩叫小彭(化名),今年8岁,是这个年级唯一的学生。(5月2日《现代快报》)
万家小学二年级只有一个学生,难怪这名小学生会感到一个人上课没意思。那么,这所小学原来就如此“生源稀少”吗?非也。之前万家小学还有30多名学生,后来大部分学生走了,有的到附近马安村的马安小学读书,还有学生去了条件更好的镇中心小学。那么,万家小学“生源流失”为何如此严重呢?
其实,从新闻中我们不难找出答案。全校仅有两名临近退休的老教师,而且这些老教师对学生的所有学科“几乎是一肩挑”。不仅如此,全校至今还缺少一名英语教师,为即将步入三年级的孩子上课。
在如此背景下,学生向好的教育资源“流动”,进而使教育资源好的学校,很多班级“学生超编”,而教育资源较差的学校,越来越难以招到生源,出现如此“冰火两重天”的现象,所折射的问题——并非很多学生及家长主动愿意“舍近求远”上学,而是因为教育资源投入严重不均所致。如此看来,万家小学,原本缺的并非是生源,而是好的教育资源。
实事求是地说,我国其他乡村教育基础比较薄弱的小学,出现众多生源向教育资源相对较好小城镇、县城“集中流动”的现象,虽不像万家小学全班只剩下“一个最孤独学生”这样极端,但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换句话来说,其实,全国类似于万家小学出现的“最孤独小学生”,只是我国教育资源投入冷热不均——在乡村小学出现的一个缩影,并非个案。
说到底,“最孤独小学生”,折射教育投入不均衡之殇。因此,要想使“最孤独小学生”不孤独,当务之急,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仍是平衡教育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将优势教育资源,向薄弱的乡村教育资源“倾斜”,并加大乡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吸引更多的优势教育人才,向乡村相对薄弱的教育地区“主动流动”,从而逐步填平乡村教育与城镇教育之间的“差距”与“鸿沟”。那么,环绕在“最孤独小学生”身旁的寂寞和孤单,自然就会迎刃而解。
光明日报:训练小学生写高考作文未免过急2010-01-25 |
光明日报:训练小学生写高考作文未免过急2010-01-25 |
高谈阔论:正版《百年孤独》难逃“孤独”遭遇2011-06-17 |
魏润身:高校呼唤曹宇们2013-03-01 |
宋 华:要公平但不能以失去尊严为代价2013-10-18 |
6天收6孩错在弃婴岛2013-12-19 |
阿 亮:白领输给小学生的警示2014-07-28 |
陈志文:用教育公平撬动社会的未来2014-09-01 |
美丽的坚守,不该孤独绽放2015-09-11 |
李秦卫:夕阳里,享受“最美好的特权”2015-10-2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