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开办校园咖啡馆就叫做校园创客?
郑渝川
//m.auribault.com 2016-04-08 来源: 红网
分享到: 更多

  4月5日,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大学城校区的学生文化创客空间历经一年多的筹备后正式开业,旗下的第一家实体咖啡馆“广附时光”正式迎客。这家咖啡馆与创客空间,从设计到厂家制作,从管理到销售,均由学生独立完成,自负盈亏,接受学校和家委会的监管与指导。学校除了免场地租金外,还在学生开店前期给予各种支持。咖啡屋指导负责老师区珊珊坦言,大多数中学校园咖啡屋等实体店运营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学生如何平衡好学业与工作。(4月7日《新快报》)

  广州的广大附中校方积极支持学生在校园内开店创业,此举是值得肯定的。部分具有商业才能,更早实现了社会和商业意识觉醒的学生,将因此获得锻炼机会,必然可以通过这段经历更深切了解社会与商业竞争,培养管理、沟通、协作等多方面的意识。而即便是相对被动、跟随加入咖啡馆打工的学生,也将从中获益。

  学生的本职当然是学习,但这里所指的学习,不仅包括为了应试选拔所进行的课程学习,以及通过书本阅读扩展视野,也包括广义的社会学习。在课程学习占据中学生主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如何设计社会学习,显得至关重要。

  但一直以来,面向中学生甚至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往往显得与社会严重脱节,一是耻于言利,刻意回避成本、收益、风险等概念;二是偏向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拔高学生作为社会成员所需履行的道德义务——深谙社会实践课程奥秘的学生,往往可以通过投机的方式,故意渲染实践环节的道德意义,可以获得褒奖和利益回报,实践课程的实际成绩不佳也就无关紧要了。

  社会是在社会规则和定律中运转的,涉及商业问题的,还服从于市场定律和人性法则。适应社会,如果回避商业、规避利益,而只是空泛的强调道德追求,事实上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因此,将中学生的社会实践安排为具体的创业实践,让学生有模有样的效仿真实商业世界进行探索,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可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且,经过真实的利益冲突与权衡,学生的道德认识更可能获得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中学生在校园内开店创业,这种行为非常值得赞赏,但不宜随随便便都给框上个“创客”的名头。美国知名的互联网思想家、《长尾理论》《免费:商业的未来》《创客:新工业革命》等名作作者克里斯·安德森等人的界定,“创客”要具有三方面的基本特征:融合互联网、制造业的长处,将互联网技术、设计思维、动手能力聚合起来,互联网思维、技术的色彩浓郁;推崇创新,重在探索前沿科技和新型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借助3D打印等新技术、新设备,聚合信息技术,真正意义上做到低价格供给定制化的高品质产品。

  对照来看,开办一家咖啡馆,装饰得具有一些文艺气息,顺带销售一些文具、文化用品,这跟开办一家早餐铺、一个火锅店的本质是没有任何区别的,这就是商业经营行为,只是主营内容和面向客群不同,距离“创客”“创客运动”未免太远。

  《新快报》的报道说,“两三年来,创客风潮已悄然从大学前移至中小学”。如前述,从大学生到中小学生,尽早接触社会和商业运行不是坏事,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由学生群体启动的创业,都能包装成创新、创客,都算入所谓的创新经济、创客浪潮。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