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韩非子》有记载: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后来,人们就用“郑人买履”来形容因循守旧,拘泥于教条。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如果制度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可能会滞阻事业的发展,就需要“破旧立新”以顺应发展的需要。做事情是如此,人才的选用更是如此。用什么样的制度,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导向,就会选出什么样的人才。如果人才的发展囿于制度等条条框框的限制,不仅给人才成长、创业套上枷锁桎梏,而且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视野,压缩了人才成长的空间。无异于“郑人买履”的教条思维,颠倒了制度服务于人才与市场的关系。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如今,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改革创新需要人才的智慧支撑,人才的培养选拔也需要制度改革的支持。过去一段时间,由于受到制度的限制,有些专业技能人才失去了很多事业上升的机会,有些创业者不得不为创业高门槛投入更多成本,有些能人将士因为身份原因无法大展拳脚,这些社会现象充分显示出旧制度的局限性。近日,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在顶层设计上对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进行了更为科学的全面部署,打破了“郑人买履”的人才工作模式,为加快推进人才强国建设,凝聚各类优秀人才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提供了人才培养、选拔、吸纳的制度保障。
“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曹操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自己的求贤若渴,习近平用古诗“无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表达自己纳以百川的用人观。要凝聚人才,不仅要致力于体制机制的改革,更要将改革深入到人才工作的方方面面,贯穿到人才的培养、考核与使用之中。
在人才的培养中,要加强市场引导作用。要尊重人才,让人才活得更有尊严、更有价值,就要让人才更多地发挥个人才华,让“人尽其才”。长期以来,我国的人才培养产出和人才输入工作处于隔立状态,各大高校、培训单位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数量上的设置没有与市场的需要进行对接,使得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的需求也无法消化人才的产出,既影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又打击了人才的创造积极性。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质量和效益,让人才培养服务于市场的需要,让人才结构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人才评价中,要注重个人能力考核。“四海之广,不患无贤,而患在信用之不至尔。”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世界上没有一无是处的人,只有没有用到实处的人才。考试与证书是对个人能力的一种反映,可以证明个人的某方面特长,但不能完全代表个人能力。有些单位在人才选拔中,只看学历,不看能力,只看证件,不看“软件”,无异于“郑人买履”中的教条主义。对用人单位而言,既要选好人,更要考准人。在对人才的考察中更注重能力考核,本着因岗择人的原则科学设置考察项目,合理搭配岗位安排,确保人事相宜、人岗相配。
在人才使用中,打破体制壁垒。“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才流动才能互通互利,囿于一隅只会形成“一潭死水”。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体制壁垒的限制,人才对外开放度不高,缺乏比较竞争优势,得不到有效配置,企业里的谋划“能人”难以进入到机关里发挥“一技之长”,而机关单位的管理“将才”也难以交流到企业里“取长补短”,难以取得“最大公约数”。要推动人才的不断进步,就要健全人才流畅流动机制,打破人才流动的“玻璃门”,促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才和社会各方面人才流畅流动,扩大人才对外交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如此,才能释放人才活力,激发人才潜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