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孩子要学”其实只是家长焦虑
刘义杰
//m.auribault.com 2016-03-25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更多

  名校并不代表成功,高分也并不意味着幸福和快乐。太多的事实已经证明,把“全部身家”都压在孩子身上的家长,结果总是败得很惨。

  看了这篇文章,笔者首先感觉到的是,这位7岁的儿童真可怜。可怜之后,笔者的另一种感觉是气愤,这位被网友冠以“海淀拼娃爹”称号的父亲简直比“虎妈”“狼爸”还狠心,尤其是他那“独到的借口”——上这么多培训课,是孩子自己要求的。不知道这位父亲是真傻还是装糊涂:不想自己的孩子那么累,为什么让孩子转学?害怕孩子身体吃不消,为什么带着孩子去培训机构做各种“能力测试”?这一荒唐的理由背后不过是为自己的教育观找借口而已。

  这一文章乍看起来是孩子主动要学背后家长的无奈,但将文章看完,通篇文章仍不过是在重复着高分、名校、升学率这几个词汇而已。这位家长称赞的“素质教育”——培训机构老师水平高、教学方式好,孩子真爱学等,不过是用名师、洋培训机构装潢过的应试教育而已。这位父亲也和很多普通家长一样患上了教育焦虑症,不断给孩子疯狂加压,看似值得骄傲,其实很可悲。

  科学实践已经证明,过重的课业负担违背孩子的天性,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国家层面提出素质教育,教育部门也发文要求给中小学减负,对全国各地学生课业负担情况进行监测排名,并把各地减负工作开展情况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等挂钩。

  近些年来,主流的教育理念越来越推崇“以人为本,尊重孩子”,但仍然有很多家长首鼠两端,尽管明白减负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但潜意识里仍期待孩子考高分,读名校。实际上,人们都明白,在如今这个多元社会里,每个人只要能脚踏实地工作,在各行各业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获得自身的幸福。而做父母的,不应该把家族的压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把孩子作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但悲哀的是,很多父母除了应试教育外,根本就不具备健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定力,最终被社会风气所裹挟。

  我们常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这就要求每位父母都能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毕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那样的兴趣和能力去疯狂地报班学习,最终考上名校。虽说是知识改变命运,但知识并不等于学历,而是指通识教育。只要孩子能够通过接受一定的教育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动力,那么他就已经是成功的了。名校并不代表成功,高分也并不意味着幸福和快乐。太多的事实已经证明,把“全部身家”都压在孩子身上的家长,结果总是败得很惨。

  尤其值得商榷的是,这位家长将畸形的培训经济当作超常教育,自认为巨额培训费堆起来的高分考生会成为“未来的大师”,把家庭的财富等同于改变命运的通道,认定金钱可以解决教育的一切问题。他没看到的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塑造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从来不是一个金钱工程。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