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精准滴灌”才能有效扶贫
廖德凯
//m.auribault.com 2016-02-26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更多

  为提高教育扶贫的精准度,下功夫建设教育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为各项扶贫政策的精准落实提供依据、搭建平台的做法,其意义不仅在于工作方式的改变,更在于思维的创新和思路的转变。

  甘肃省教育厅负责人日前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甘肃建立了涵盖全省417万名贫困人口基本信息的扶贫“大数据库”,把好“对象精准识别关”。在“大数据”支撑下,各项教育免费和资助政策“精准到人”,出台实施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乡村教师队伍等7个方面的专项支持计划,建立起系统的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体系,拔穷根,保公平。

  教育扶贫是实施精准扶贫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将“精准识别”作为“精准扶贫”的前置关口,这抓住了教育精准扶贫的“牛鼻子”。事实上,对精准识别在制定政策和实施扶贫方案上的重要性,许多地方都有相应认识,但在如何进行精准识别上则缺乏好办法,导致政策缺乏针对性,具体措施效果不好,甚至脱离了教育本身。甘肃在教育扶贫中以建立大数据库的方法实现精准识别,提供了教育精准扶贫的新思路。

  甘肃省为提高教育扶贫的精准度,下功夫建设教育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为各项扶贫政策的精准落实提供依据、搭建平台的做法,其意义不仅在于工作方式的改变,更在于思维的创新和思路的转变。教育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汇集了各受教育阶段的扶贫综合信息,准确反映教育精准扶贫的工作进展和实施效果,为广大贫困学生的资助保障和实行招生扶贫政策提供了“大数据”支撑,自然提高了教育扶贫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在大数据支撑下,甘肃的教育扶贫注重了对“教育贫困地区”的整体改造,从学前教育开始,大力建设贫困地区农村行政幼儿园、免除保教费,这有利于夯实农村教育的基础,让贫困地区儿童拥有更为公平的“成长起跑线”。

  在以往的教育扶贫中,不难看到这样的情形:每年财政投入不少资金,钱也落实到了贫困学生身上,但最终在大的教育环境改善上并无多大改观,甚至对接受资助的学生个体来说也没有太大作用。而这种“撒胡椒面式”的教育扶贫,却带来许多负面效应,比如公示等方式对贫困学生尊严的忽视,“撒胡椒面”过程中的造假问题,因集中资金不足导致教育基础始终无法得到真正的改善等。教育扶贫的努力,由于方向和方式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回报。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教育扶贫没有专注于教育本身。

  精准扶贫的含义,不是指将钱物准确地送到贫困户手中,而是指如何准确认识贫困地区、贫困户的贫困原因,找出最佳的脱贫路径并进行实施,最终目的是让贫困户不用进行“输血式扶贫”,而是自己有造血功能,实现自我的稳定收入增长和脱贫收入保障;教育精准扶贫,自然也不是指将助学金准确送到贫困生手上,而是分析贫困地区教育自身落后的根本原因何在、问题何在,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解决。其最终目的应该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提升贫困地区教育水平。至于对贫困生的助学,其实只是对贫困家庭增收计划的一个补充而已,绝不能当成教育扶贫的全部工作。

  除了甘肃,目前国内有不少地方都认清了教育精准扶贫的基础支撑在哪里。据报道,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大力推进的“一乡一幼(幼儿园)”、“一村一幼(幼教点)”、幼儿园彝汉双语教育以及十五年免费教育等措施,就有浓厚的地方特点,其中的精准扶贫思维与工作思路、措施极具针对性。这就是摒弃教育扶贫必须让学生见钱见物的“撒胡椒面”思维,代之以更具视野的整体规划。

  教育是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措施,教育能给孩子们提供公平成长和发展的机会,是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根本,也是解决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教育扶贫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着力点和落脚点必须着眼于教育的长远发展,构建起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体系,实现统筹发展。这才是教育精准扶贫专注于教育本身的意义所在。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