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女孩拔头发”折射学业压力现实
王彬
//m.auribault.com 2016-02-18 来源: 中国江西网
分享到: 更多

  近日,一则“女孩8年拔光头发”引起网上热议,21岁的年轻女孩,八年前因为学业压力大,无意中拔下几根头发竟意外地觉得很舒服,于是习惯养成,女孩的头发越拔越多,导致秃头已经严重到要戴假发出门了也不能停止,家人最终只得带女孩求助于心理医生。(2月17日南方网)

  此事一出,人们的关注点放在了中国学生的学业压力上,担忧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从现实来看,中国的学生压力确实大,确实苦,这种“苦”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方压力。中国大部分家长都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往往在孩子幼儿园的时候就紧绷着“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那根弦。让孩子上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和重点高中一直都是家长们极力追求的目标。而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要想达到这些目标,就只能让孩子玩命学习。各种学习和才艺方面的补习班就扑向学生,不许上网、看电视、玩游戏也成了家长们常有的禁令。其实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会让学生厌恶学习,有这个年龄不该承受的心理压力。中国家长的舔犊之情,确实令人感动,但舔犊之方,尚待改进。

  在学校里,几乎是以“成绩论英雄”,似乎学生爱玩、成绩一般就是罪过。而且教育方式大多仍是填鸭式教育,只知道尽全力的把知识塞给学生,把大量的作业布置给学生,小学生就可能写作业熬到半夜,这样既忽视了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发掘,也确实欠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前几日,央视街采什么是“最好的时光”,一位上六年级的小学生神回复:学习之余可以睡觉的时候。这还不算,他趁机吐槽作业太多,负担太重:错一个音节词,罚写20遍!拼错了,罚写50遍!小学生吐槽的话,能看出那些来自于学校的压力。学校教育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好,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学生考试成绩和学校的成绩,那就违背了教育的本来目的。

  家长和学校有这样的行为,其实也有社会上的逼迫。整个中国社会现在还是一个浮躁的社会,节奏比较快,过于去追求想要的东西,使得焦急成为社会心态。在大环境的快节奏影响下,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也就随着社会的趋势变的有些急功近利。“快生活”的方式可能确实对中国的发展有较大益处,对于成年人事业的发展也是一种前进的动力。但如果直接嫁接给学生甚至还是小学生,那就显得残酷,那并不适合他们,也不会有理想的成效。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这方面,一定急不得,急了不仅是对孩子们的摧残,更是对教育的损害。

  今年四月份,湖北一小学生留“告别信”出走称压力大活着太累。这种事情近年来发生了很多。这可以证明他们承受的各方压力太大,甚至是超出了这些孩子们的底线。如果继续放任其蔓延,继续剥夺他们玩的时间,不给喘息的机会,可能真的会毁了他们,那将是对国家根本的隐形伤害。那不是我们想要的教育结果,更违背了“一切为了孩子”的初心。

  我们并不是说让孩子们放弃学习,没有压力,而是要去探索如何能够更有效更有趣的学习,摸索既能促进孩子发展又在其可承受范围内的压力。也可以严格要求,但要把握好度。就像习近平主席说的,这是让中国的民众认识到张弛有度的重要作用。劳逸结合,往往是最优整合,这样才能让孩子的成长多一份快乐,少一些“拔头发”之类的心理隐患。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