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16年1月7日,河南大学内一场特殊的聘任仪式引发社会关注。退休3个月后,教师常萍被学校返聘为副教授,继续为本科生授课。在此前32年的教学生涯中,常萍的职称一直都只是讲师。但上过常萍古代文学课的学生大多会被她震撼,她的讲课实录被总结成“常萍语录”流传于网络,民间则一直称呼讲师常萍为“口碑教授”。(2月15日《北京青年报》)
“黑白两色世界”唯有教书和读书,不出书、不写论文、不申报职称使得这位大学教师成为“传奇”。三十二年如一日,专注于教学问道,全心全意为学生授业解惑;深厚渊博的学识、诗情画意的风格灵动着演绎纯正文学:“两拒《百家讲坛》”,淡泊名利的品行,追求回归本然的“无为”……在情怀稀缺、大事稀缺的时代,“口碑教授”的独特品质和风格更显难得,自然而然收获广泛关注和海量点赞。
然而,为“口碑教授”点赞之余,也需要多点理性思考。“口碑教授”的有口皆碑更加凸显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种种浮躁之风,也折射出高校职称评定制度中“重科研轻教学”的弊端。然而,借“口碑教授热”否定科学研究和职称评定的积极意义无疑是不明智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口碑教授”专心为学生,把文学演绎成“从苟且的物质世界前往自由的精神世界必不可少的媒介”,德行品质难能可贵、值得点赞,但是专注于科研的教授学者同样值得点赞。
专注教学与专注科研本就不该成为对立的两面,不能因为“口碑教授”的独特品质而否定专注于科研的专家学者。“传道受业解惑”的根本在于教书育人,不含杂质的科学研究何尝不是在教书育人。专注科研者同样有至纯至真之人,同样可以传思想教育之“道”,授理论实践之“业”,求知求新的研究过程更可以帮助学生解未知之“惑”。
诚然,现在的学术界科学研究和职称评定过程乱象丛生亟待反思,剽窃、抄袭等学术造假行为腐蚀着科学研究的权威;学风浮躁、急功近利的毛病折射中国的职称评定制度之痛;种种歪风邪气需要“口碑教授”注入“活水清风”。但是,学术研究、职称评定制度本身对于中国学术界和教育界还是起着重要作用,不分黑白“一刀切”,借“口碑教授”的独特品质把写论文、评职称称为所谓的“凡尘琐事”、把不评职称称为“低头妥协”显然是一种过度解读。
人民日报:中国大片何时飘来“诺亚方舟”2009-12-03 |
人民日报:中国大片何时飘来“诺亚方舟”2009-12-03 |
曹友琴:“本山喜剧是伪现实”一语中的2010-10-09 |
殷国安:对副市长职数法律不应空白2012-06-08 |
文化点击2013-04-08 |
高 路:对状元说不,少见2013-07-24 |
王 瑶:“布鞋院士”是学者真性情的回归2014-04-25 |
翠 红:诗诗与完美的吴奇隆走向欢喜结局2015-01-21 |
南京日报:“咖啡测试”是创新传播的生动一课2015-02-04 |
东方网:吴怀尧与“中国作家富豪榜”2010-01-2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