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王传涛:“下一个屠呦呦在哪”仍然需追问
//m.auribault.com2015-10-09来源: 中国网
分享到:更多

  北京时间5日晚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在家中通过电视得知自己摘取诺奖的消息。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10月7日《新京报》)

  有中国国籍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无疑惊天动地的大事。这位85岁的老人也在一夜之间成为了妇孺皆知的学术明星。之后,关于这位老人获得诺奖也产生了许多的争论,比如,她是“三无”学术人员,即没有留学背景,不是院士,不是博士,这是不是证明了两院院士的无能?比如,这是不是中医的殊荣?再比如,这个奖究竟是集体奖还是个人奖?……

  以上讨论或争论,不是质疑屠呦呦及其学术成果的社会价值。而是通过讨论以上问题,促进对我国学术管理和运行体制的问题反思,促进学术价值回归到正常。也可以这么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改写中国历史的重大意义不会改变,我们也甚至也可以用10月5日作为分界线划分为“前诺奖时代”和“后诺奖时代”。

  屠呦呦之后,显然是属于中国的“后诺奖时代”。屠呦呦就是打开中国本土学者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但是,在“后诺奖时代”里,中国学界是不是有信心说我国的学术科研体制就已经建立起了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了呢?中国人得诺贝尔奖是不是以后可以像美国人、日本人一样成为家常便饭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一者,从年龄结构上看,屠呦呦是1930年出生,其青年、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与接受的教育与李政道、杨振宁等诺贝尔获得者是一样的,都是民国时期教育,而在那个时代里,学术的自由风气与今日不可同日而语,相反,还是大师辈出的年代;二是,我国现在学界的问题,相信也是众所周知的,学术腐败、论文抄袭和造假、博士帽超发、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屈指可数等新闻,频频曝出,在这样的学术环境下谈得诺奖,似乎是天方夜谭。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日本在诺奖获得方面似乎颇有心得。截止目前,日本在过去15年间,平均每年一人获得诺奖。也就是说,近十几年以来,日本科学家获得诺奖已呈现“井喷”之势,这在全世界也算形成了一种独特现象。因此,回答“下一下屠呦呦在哪里”的问题,就需要反思当下我国与日本的学术科研管理体制有哪些差距,而不是仅仅看是不是实现了“零突破”这个简单的小问题。

  站在与日本、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学术科研管理体制的科学规范程度的区别与差异上进行分析,关于屠呦呦本人是不是院士、是不是博士、是不是有留学背景等问题,就已然有明确的答案或指向。这至少说明,屠呦呦本人虽然在学术上取得了让世界学界关注的成就,但却在我国学术体制之内,并没有得到非常高规格的认可。

  可以肯定的说,没有学术自由的环境,没有严肃对学术科研的监督检查与追责制度,只重投入不问回报,更没有质疑一切、挑战一切的学术态度,我国学界获得诺贝尔奖的几率就仍然可以定义为“小概率”。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