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许 锋:高校“双创”教育改革尤其要注重细节
//m.auribault.com2015-05-14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更多

  中国大地正处处涌动着创新创业的浪潮。5月13日,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当日,深圳正在举行一场校企合作签约仪式。在第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深圳文化创意园分会场,深圳文化创意园与广东东软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一片工业厂房基础上改造的深圳文化创意园自成立至今,已成功孵化三家上市公司,而出自东软集团的广东东软学院自成立起,体内便流淌着创业基因。两者身上都具有创新创业的标签,他们的强强联合,正是《意见》所倡导的合作模式。

  《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通过“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以“努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氛围环境”,来“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当下,创新创业风起云涌,身在其中的无数大学生创业者既在“隔岸观火”,亦在“下海捞鱼”,他们机敏的目光与富有激情的心跳无时无刻不感受着时代的脉搏,他们更加清楚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是口号,不是标语,而是一个个细节——国家政策是否支持、舆论是否扶持、政府服务效率如何、融资平台有没有、发展空间大不大……他们甚至在乎的可能就是学校领导和老师有没有“几句暖心窝子的话”。时至今日,虽然大学生创业做生意不再是不务正业、偷偷摸摸的事情,但不排除一些“保守者”会在内心里对他们嗤之以鼻,脸面上横眉冷对。这绝非小事。大学生在人生第一桶金的“挖掘”阶段,与任何人的第一次尝试一样,甚至与一只未经世事的小花猫一样,胆怯、羞涩、怕伤自尊。《意见》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成为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的营造者、呵护者、保护者。我们每个人看似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力量,但是汇聚起来便能垒砌创新创业的万里长城,而为创业者抵挡风霜。

  《意见》还指出,今年为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起步之年,到2017年要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要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

  我们可以视2017年为两年规划,2020年为5年规划。前者700多天,后者不到2000天。时间可谓紧,任务可谓重,但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程已将我们每一个人推向了快车道,我们没有退路,也没有归路。其实,我们不需要退路,也不需要归路,春天在对岸的山间,渡过创业之河,“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但是,远处的风景再美,没有跋涉的足迹一切都是空谈。《意见》要求高校要积极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这就需要高校之间破除人为壁垒,消除局部利益,让小利益服从大利益,让大利益成为全民利益。

  为了实现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所要求的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尤为重要。但一个新问题又出现了,在总课时和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因为增加了创业课,必然要减少其他课,如何科学合理地在课程体系中增加“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使其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又不因为课程调整(甚至“关停并转”)而挫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让有能力并愿意与时俱进的每一名老师在创新创业浪潮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讲台,是各高校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个“创”字,正引领风骚。但不论叫什么,实质只有一个:创造价值——人生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