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盐改之难在于分区垄断
扶 青
//m.auribault.com 2017-03-23 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日前,河南项城市多名超市、商店的经营者向媒体反映称,项城市盐务局在全市范围内非法扣押其他品牌的食用盐,大力推广自己包装的盐。随后,记者就此事前往当地盐务管理局进行核实,结果该局局长称:“记者没权力监督我。”

  盐务局是主管盐业工作的主要部门,按照行政级别来划分,最低可以到县(区)一级。项城是周口的县级市,当地盐务局长角色没什么特别,有什么监督不得?但话说回来,对舆论监督不适应,恰巧说明其过去长期游离于监督之外,已经过惯了没有监督的生活。同样,扣押其他品牌的食盐,说明对盐改政策的不适应。在过去,食盐专营体制的一大特点就是分区垄断,盐务局从不用担心同业竞争问题。现在,盐改正在分区垄断上作尝试,首先就是逼迫他们离开“舒适区”,投入市场竞争之中,很多人一时间接受不了,这很正常。

  如果仔细观察,自从盐改推动以来,各地食盐扣押的新闻其实并不少。比如重庆盐业集团运往遵义南的数百吨食盐,被当地盐务管理局查扣一个多月;河南新野县盐务局也曾扣押了来自山东肥城的精制盐30吨。至于理由,可谓五花八门,有的说跨区经营不规范,因为新施行的《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暂不支持省级以下食盐企业跨省经营;还有的说是食盐安全问题,把跨区食盐冠上“无碘盐”“工业盐”的名字;还有盐务局抓住“准运证”做文章,在食盐流通上硬卡外来企业。总之一句话,先扣押再说,至于有无问题往后说,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拖字诀”,拖得一些企业肝肠寸断。

  食盐新政最大的两个特点就是取消价格管制、放开食盐流通。其中,保持流通性是前提,只要食盐能自由流通,价格就能充分反映市场情况。但就是在跨区流通的问题上,食盐新政遭遇了“狙击”。在最传统的食盐专营体制里,实现流通控制的条件是证件,比如准运证,标明批发地和销售地,对不上就是卖私盐。而在一系列的盐改政策中,一个主要思路就是废止这些证件。但是,虽然证件废除了,层出不穷的食盐扣押事件以及盐务局在扣押上所用的理由,证明问题可能在更深处:只要对盐务局在当地的利益构成了冲突,它就可以用成百上千种理由来钳制你。

  目前,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盐,如果能实现跨区流通,一些地方盐企就能做大,一些盐企可能会倒闭,一些盐企可能会合并。但问题的关键在于,食盐流通还无法完全绕过盐务局,仍然需要当地盐务局进行审查、许可。这种“绕不过”,一方面出于食盐安全的考虑,另一方面考虑到改革的过渡性质。在全国,盐务局分为省市县几级,具体到每个地方,又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这是关系到多少人的“铁饭碗”啊!正是因为考虑到利益冲突,新政在跨区流通上作了一些限制。但可能没有想到,不少地方盐务局长期占山为王、称霸一方,对于盐业体制改革的抵触情绪如此之甚。

  对于一些利益固化的盐务局来说,往往用各种理由阻止外来食盐。对于那些有心于跨区经营的食盐企业来讲,经历扣押事件后,恐怕会热情不再,继而就不再作尝试了。盐改之难,表面上在于价格管制、计划分配,实则在于分区垄断、利益掣肘。假如不从打破各地盐务局的利益入手,让食盐流通渠道畅通,那么盐改效果很可能不容乐观,“记者无权监督”事件也有可能反复出现。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