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对人生意义的质疑也是成长的过程
左佑 
//m.auribault.com 2016-11-23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北大学生是社会中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既是“适者生存”模式的佼佼者,也是理想社会形态的建构者。与其说一些学生在抱怨人生没有意义,不如说他们希望追求更大的人生意义。

  “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这个令人震惊的结论来自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一次演讲中,他表示一些学生因为价值观缺陷导致了心理障碍,并称之为“空心病”——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演讲者未透露其统计方法,以及“活着没有意义”的概念是怎么界定的。此结论与人们的习惯认知存在较大出入,是该演讲稿迅速传播的原因。

  从外部认知的维度看,北大学生是未来精英,他们的人生应该是最有“意义”的。然而,从自我认知维度看,人生有没有意义又是另一码事了。人的自我认知从来不是孤立的,人生是否有意义,与个人对社会的认知存在紧密联系。

  比如,批判意识让人反省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时与其说是在怀疑人生意义,不如说是在反思社会。“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看到这样的表述,联系到这些学生十几年中所接受的教育模式,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外力让他们质疑人生意义。

  演讲者在总结北大新生的这些心理问题时,同样把原因指向了教育。对北大学生来说,他们可谓是最能顺应现行教育模式的人,是“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成功者。就是这样的一些人,反过头成为质疑教育的例证,恰恰说明了我们的教育出现了多么严重的问题。大学新生刚刚经历了激烈的升学考试,当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突然被抽空,难免产生一种空虚感。

  当然,调查仅仅针对新生,真实的结果可能没那么糟糕。随着大学生活逐步展开,大学生有机会在应试教育之外,重新发掘自己的人生价值。更值得期待的调查是,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人生意义”是怎么理解的。要知道,在生活中表现出病态的学生终究是少数,多数学生能够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人对“人生意义”的认识也会发生改变。

  必须看到,北大学生是社会中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既是“适者生存”模式的佼佼者,也是理想社会形态的建构者。与其说一些学生在抱怨人生没有意义,不如说他们希望追求更大的人生意义。进入社会以后,这些学生能够适时适地地发挥专业价值和领导价值,这正是他们追求人生意义的体现。换言之,一个人如果意识到自己应该追求更高层面的人生意义,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值得追问是:除了北大,其它学校的状况又如何,那些并非名校的学生,对人生意义又有怎么样的理解。弄清楚这些问题,才能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社会认知形成更全面的了解。

  心理学研究者的警示,主要是为了唤起人们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关注。不得不承认,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应当及时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不过,就“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这一结论而言,问题显然不是心理问题层面所能囊括的了。解铃还须系铃人,不为年轻人提供健康、积极的教育环境,他们对人生意义的质疑还会持续下去。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