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每年8月的第一周是“世界母乳喂养周”。6日上午10点,20名年轻妈妈带着自己的宝贝,和数十名志愿者相约来到重庆轨道交通6号线黄泥?Y站。上午10点30分,20位妈妈带着宝宝走进地铁车厢,开展“集体哺乳快闪”活动,在车厢内集体哺乳。据了解,这是重庆首次在轨道交通上开展这样的活动。不少乘客虽然表示理解,但还是显得有些尴尬。(8月7日《重庆晨报》)
每年到了“世界母乳喂养周”这个节点,以“哺乳快闪”活动的方式来表达集体诉求,几乎已成为一种标配。不过活动年年举办,问题依旧未能解决,“快闪”的方式已让人具有了审美的疲劳,也没有像初期那样引发更多的关注。相反,一些人并非关注活动本身要表达的东西,而是毫无意义的花边,甚至还出现了“伪文明正义姿态”的案例——2015年11月在北京地铁上,一名妈妈在哺乳时被拍下,@北京往事网站发博称“公共场所注意举止,不要裸露性器官,你在地铁上这个样子真的好吗?这里是北京的地铁之上,不是你们村的公交车,你这么做真的好吗?”随后这条微博引发网友们的批评与质疑。
质疑别人在“公共场合哺乳不文明”,却又以不文明的方向将其公布在网上,这便是“快闪”式活动所遭遇的尴尬,也是增设母婴室迟迟未能取得进展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传统习惯思维的延续,使得无论是哺乳者本人,还是社会公众,对于增设母婴室都缺乏足够的认识。既然大多数人认为公共场合哺乳属于一种人性的自然,以及传统的延续,那么就会对增设母婴室缺乏行为动力。另一方面,以“不文明”名义去指责“公共场哺乳”的行为,表面上是文明层次的一种进步,实质是缺乏客观判断和主断臆断的“非文明”。既不尊重所谓的传统,又人为忽略了客观因素,这种指责就具有哗众取宠的味道。
检验一座城市,一个地方甚至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有很多领域和无穷载体,不过有无“母婴室”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标准。私人领域,无论多开放都是个人的权利,然而公共场所却有其基本的规范,恪守最底线的原则。比如不大声喧哗、不随意插队,此既关乎于对别人权利的尊重,也包括对社会公平的维护。自然,一个社会要不断取得文明的进步,就必然要把文明的细节融入到个人的血液之中,并成为一种社会的基因。
在国外,母婴室的修建和完善,以文明的名义而用法规的手段得到了保障,比如在美国,2010年奥巴马签署了《保护和负担得起的病人护理法》,该法规就专门规定,除非雇员少于50名,否则雇主应为哺乳女雇员提供专门的场所;在日本,公共场所的母婴室出现的频率几乎和洗手间相同;澳大利亚从2006年开始,规定所有新建或修订用途建筑物,必须提供育婴设备。相反,国内既需要达成更为广泛的社会共识,又需要通过更为刚性的法律,使之得到充分的保障并有得到实施的基础,否则“快闪”式的吁求,也会成为对社会文明现状的一种讽喻。
必须意识到,在公众场合哺乳不仅是私权,更是一种公共福祉,因而私权同样关乎于公利。只有我们绝对重视并保护私权,那么公共福祉才会得到提升,公共利益也才会获得保障。能够认识到“公众场合哺乳”不再天经地义,而需要获得隐私的保护,这本身是一种文明的觉醒,不过基于解决问题的立场出发,以此凝聚成“必须改变”的共识,并由此推动公共福祉的落实,才是体现文明和实现文明的公众素养和社会境界。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