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不能陪长大”,不是坏爸爸
邓海建
//m.auribault.com 2016-04-11 来源: 红网
分享到: 更多

  这两天,一篇名为《我的爸爸》的日记在微信朋友圈被疯狂转发,虽行文稚嫩,但情真意切。日记中的爸爸被形容为“工作狂”,值班、加班、开会、出差……她甚至哭着在电话里喊,“要见你一面都这么难吗?”尤其是日记最后一句,“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看哭了多少正在为工作打拼、为生活奋斗而缺少时间陪伴孩子的家长。(4月10日《钱江晚报》)

  “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这是孩子的抱怨。“再不长大,爸爸就老了。”这可能才是父母的纠结。据说作文里孩子的父亲是刑警,常年奔波操劳,难得顾家爱家。又据说这“牢骚”甚至“惊动”了“公安部刑侦局”的官微,可算是中国刑警生存镜像的生动写真。

  孩子总是天真的,生活总是残酷的。值班、加班、开会、出差……这也许算不得某个行业的“特点”。做小本生意的也好,在流水线上班的也罢,哪怕是眼下的公职单位,凡此种种,恐怕也是常态的事情。爸爸总是希望能陪儿女长大的,但,“诗与远方的田野”再好,总还要过得了“眼下的苟且”。成长是有代价的、是要支付成本的,这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代,如果每个爸爸都儿女情长地厮守在“儿女成长”这件事上,估计这个家庭只能靠西北风过日子了。一句话,非不愿,而不能。

  勤勉的父亲,固然让人敬仰,但,显然不是每个女儿都有如此撒娇的自由。比如千万留守儿童。关于我国留守儿童的规模,一直说法不一,有说法是6100万,也有说法是6800万。总之数千万的规模,基本是个共识。这些孩子的爸爸,别说“家里灯泡坏了、下水道堵了、我的玩具坏了,他都能马上修好”——就算是一年下来,能见上一两次面,已经是奢望。他们为了家而背井离乡,他们为了儿女成长而与亲人两地相望,他们没有官微来赞颂、没有单位来嘘寒问暖,但,他们依然是这个世界上最热血、最有责任感的汉子。

  公众应该没有忘记去年一篇“世界上最悲伤的小学作文”,是非曲折之间,尽管真相跌宕,但其描摹的另一种生存样本,却未必是炒作与杜撰。有人说,中国已成为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年轻人加班熬夜、倒夜班甚至成了家常便饭。一直流传的数据称,我国每年因过劳死去世的人多达60万。这些因过劳而倒下的群体里,必然有一部分是常年不能“陪女儿成长”的爸爸。就业环境竞争惨烈,劳工权益保护孱弱,这些都是“爸爸们”难以按时回家的根源。这些问题不能纾解,一味赞颂“工作狂”式的病态奉献,不过是以亲情与人伦为成本,润滑着失范的劳动关系。

  “不能陪长大”,不是坏爸爸。这个道理,孩子迟早会懂。可是,有什么办法能让爸爸早日回家、早日参与到儿女的成长中去呢?这个问题,显然比简单而抽象地赞美勤劳更重要,比无言以对的廉价感动更须理性面对。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