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有一种暖度来自道德自觉
文峰
//m.auribault.com 2016-03-16 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 更多

  这几天,很多网民被一位浙江大妈感动:40多年前,她因为肚子饿偷了同学1角钱去买饼,因一直有愧于心,多年寻找该同学,如今她拿出1万元来赔偿并求同学原谅。这位大妈姓施,她说:“40多年来,我一直为当年的过错,心里折磨着。”(详见本报今日A6版报道)

  想必,此新闻已经给很多人带来了心灵冲击力。这种心灵冲击力可能既存在感动的一面,也存在反思的一面。就感动层面来说,一个人能将“一毛钱的事”装在心里40年并找了对方40年,那是怎样一种执着?40年间,浙江大妈一直内疚难安又是怎样一种生活态度?

  而就反思层面来说,还钱认错原本该是最正常的一个行为,但在现实中,这个行为却可能并不正常。特别是在看过诸多有关“老赖”、“农民工被欠薪”的新闻之后,你就会发现,此事确实带着别样的暖度,于某些人而言,是鲜活的人品教材。

  如果单纯用物质的标准去看待这个事,很多人可能会让自己的意识聚焦在一毛钱和一万块钱的购买力差距上。或许,也正因此,在很多人的眼里,这位浙江大妈才戴着耀眼的道德光环。因为,偷一毛钱毕竟是大妈小时候做过的事,再说,这一毛钱转化成的等价物质也就是两个烤饼。似乎,大妈对自己的错有点较真?

  但笔者以为,大妈“偷了一毛,还了一万”的行为来自于她的道德自羞、自觉和自省,这也正是她身上最可敬的品格。有一个细节值得我们注意:正如大妈自己所说,上世纪七十年代,一角钱不是个小数目,抵得上父母一天的工钱。换言之,她可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同样还是孩子的徐某带来了伤害。而这正符合古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失求诸野”“大道至简”的道德说法。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问题都是常识,原本没有讨论的价值。践行常识只是说明我们用理性捍卫了常识。只不过,可能因为践踏常识的人一多或者有些人对自己的品行管理过于“粗放”,才使得践行常识者成了感动的话题。

  一般而言,我们常常会用是非和利害去思考问题。这两套思维逻辑在纸面上并行不悖,可放到实际生活中,它们却是考验人心的一块试金石。是坚持分清是非,还是行己无耻,便是考验道德自觉的测试了。

  在不缺乏物质的时代,如何面对自己的欲望,如何释放自己内心的善,抑制自己内心的恶,如何参与构建公序良俗的公民社会,也许是“偷一毛还一万”这个事的延伸反思点。这是一堂自习课,也是一堂社会公共课。要知道,个体纠正陋习,是我们建设更高水准文明城市必须要过的坎儿。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