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点滴书店”不是拯救书店的“大处方”
薛家明
//m.auribault.com 2016-03-09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更多

  医院里开书店,晓风书屋是头一家。晓风书屋的一家分店开进了浙江省人民医院住院大楼一层。这家特殊的书店,去年7月开始试营业,最近准备正式开张,专门为住院病人、陪护家属及医生、护士等医务工作者服务。尽管开在医院,但书店里鲜有专业医疗书籍,摆在书架上的,文艺社科历史等品类齐全。(3月8日《北京青年报》)

  “穿着病号服的读者,依在绿萝点缀的落地窗边,把盐水瓶往架子上一挂,一边打点滴,一边安静地读书。”这样的场景,令人心驰神往。“点滴书店”无疑颠覆了公众对医院的刻板印象。更勾起了公众的好奇心——医院并不是传统的阅读场,在传统阅读日益萎靡的当下,“点滴书店”何以能逆势而上,拓展医院阅读阵地?

  “点滴书店”何以逆袭?表面看是抓住了市场脉搏。一方面,囿于医疗条件所限,大部分医院环境比较喧嚣。甚至,儿童哭啼的场面,是医患争吵的场景,不绝于耳。这些都容易让患者心情烦躁、无心静养。而“点滴书店”无疑是在喧嚣中回归宁静的最佳去处。另一方面,有人住院,就有人陪床。陪床的人无聊,“点滴书店”给陪床者提供了一个打发时间的好去处。

  抓住市场当然是“点滴书店”逆袭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条件。原因无它,医院当然蕴含着巨大的阅读需求,但只有善于经营,才能释放这些阅读刚需。试想,在火车站、机场的候车(候机)大厅,旅客的阅读需求小么?可为何机场、火车站,真正买书的寥寥无几?无非是,这些书店不是价格奇贵,就是过于高冷不接地气,吸引不住旅客。可见,“点滴书店”不是拯救阅读的“大处方”。简单的复制这种模式,并不能盘活那些濒临破产的书店。

  事实上,“点滴书店”的逆袭,更赢在内在品质上。比如,在门口设了供人休息阅读的吧台座,还有块专门供儿童翻阅绘本的阅览区;绿萝点缀的落地窗、藤条编成的小椅子,无形中增添了书店的文艺范。而这些软服务,再加上公道的价格、贴近市场的图书,过硬的图书品质,让“点滴书店”更具粘性,吸引读者消费。因此,“点滴书店”逆袭,体贴的服务和过硬的品质才是真经。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微阅读的兴起,一些书店逐渐门庭冷落车马稀。为改变窘境,许多书店主动求变,需求新的盈利模式。比如,推出寄宿式书店,给顾客提供夜晚阅读。将书店开进医院、地铁站中,提供特色服务。这些主动求变,当然值得鼓励,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万变不离其宗,就书店而言,其核心产品是书的品质、价格和服务水准,这就是书店的“宗”。假若,书店只求变,而忘了“宗”,结果也可想而知。

  一句话,“点滴书店”不是拯救书店的“大处方”。对书店而言,要自救,首要是把自己的服务质量提上去。服务上去了,和消费者的心近了,销量火爆是自然水到渠成的事。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