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得知做腋臭切除术只需花1000余元,李勇(化名)来到成都成西医院。手术进行时,医生告知需加做两个项目。手术完,院方给出的清单显示,各项费用合计6000元。2月22日,华西都市报记者介入调查后,院方向李勇退还了3千元。律师陈庆国认为,若手术中加做的项目不是由突发情况引起,是在术前便可预判的,那么院方应退还加收项目的全部费用。目前,青羊区卫生局已经介入调查。(2月28日《华西都市报》)
时下,手术中途加项目已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从众多的案例来看,其一个共同点是,先是患者受院方的宣传而作出选择,等到了手术台上,医生就会在实施中途添加项目,患者处境尴尬往往只能就范,在“自愿的情况下”承受超预期的高价。比如重庆患者小熊在沙坪坝区爱德华医院预约了998元的包皮环切手术,医生一刀切下去后,就“建议”其做其他手术,并称“不做这两项手术,伤口就不能缝合。”慌了神的患者“自愿同意”,结果付出了13000多元的代价。这种情况在一些民营医院实施的包皮手术、腋臭或者阑尾手术中极为常见,当然最后的走向也大多相似,即在被曝光后选择了退费处理。
虽然医疗救治确实有自身的特殊性、专业性,也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不过严格从消费的层面来说,手术中途加项目明显违反了两个原则,一是明确告之性原则。即在消费之前明确告诉患者,中途可能会遇到什么情况,有什么风险发生,会增加些什么项目,从而让患者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若是未能告之而在中途提出,让“进退两难”的患者只能被动选择,表面上有“自愿之名”,其实是变相恐吓下的胁迫,具有消费欺诈的实质性因素。
二是主动判断的原则。正如相关专业人士所说,手术中是否加项目,面临的意外情况,其实是一种可预判的行为,医院理应为此做好相应的准备,并完善相应预案以应对突发情况。而不是以“意外情况”和“专业因素”作为挡箭牌,从而为手术中加项目的行为预留空间,创造条件。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正规医院出现这种现象的机率较小,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其在严格的内部管控下,有着相对规范的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在医疗流程上也更为科学和合理,逐利的冲动得到了遏制。患者在实施手术前,不但会被明确告之会出现的风险,而且各种意外也会被和盘托出,使得患者在做好思想准备之时,也能做好经济上的筹备。在国外,这种行为将会被定性为严重的欺诈,医院会因道德失范而受到严厉的行政处罚。在时下舆论如潮的语境下,手术中途被加项目依旧不断上演,说明对行业的规范和监督还有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
囿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医疗行为的特殊性,加项目确实有其合理性,再加上个体的差异性,其发生的概率并不低,若是没有相应的专业能力则很难判断其合理与非合理性。正是这种界限的模糊性,给医院和医生实施“加项目操作”创造了条件,并为逃避处罚提供了契机。若是因为被曝光或者投诉而见之于众,引发了舆论的围绕和监管层面的关注,则往往是退费作为公关手段,鲜有医疗机构为“欺诈式加项目”而受到处罚,付出其应有的代价。
当然,一再上演的“手术中加项目”的案例说明,医疗行业还存在着诸多亟待治理的乱象,尤其对以加项目的乱收费行为,应采取有力的措施坚决遏制。一方面要求医疗机构在实施手术之前,必须将可预测的项目在手术同意书上列明,或者明确告之;另一方面,对于所加项目要进行事后审查制,对其合理性进行专业性的判断,同时辅以刚性的惩戒和问责机制,以此堵住监管漏洞,让医疗回到专业和合理的轨道上来。
中国青年报:敢问医生诊疗中不接电话有多难2009-04-30 |
刘晶瑶:孕妇被晾手术台,良知和责任都不该...2010-10-27 |
中国青年报:敢问医生诊疗中不接电话有多难2009-04-30 |
何 勇:直播隆胸手术不应过度解读2011-03-21 |
洪信良:手术中接电话,中断的是医德2011-11-23 |
郝 洪:手术中不接电话难道不是常识2011-11-23 |
高启明:一次求医经历2012-04-06 |
“滴血劫财”2013-10-18 |
钱桂林:“病不起”的悲情故事何以一再上演2015-11-23 |
术中加价是对患者选择权的“剥夺”2016-02-29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