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沪女逃离”反转剧的几点反思
夏振彬
//m.auribault.com 2016-02-26 来源: 广州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被一顿饭吓跑的爱情故事,成为春节档最热的话题。围观者口诛笔伐、唇枪舌剑,画面争奇斗俗,道德大棒漫天飞舞,有人怒斥“孔雀女”,有人贬低“凤凰男”,有人批判地域歧视,有人对社会现实沉重反思,从青年婚恋观、农村问题到城乡二元结构,从网民、自媒体到传统媒体,一篇篇自我感觉良好的评说共同演绎成一场声势浩大的民意喧嚣。

  然而,这场颇有思想冲击力的大戏还是穿帮了:女主角的饰演者是上海周边某省的一位有夫之妇,杜撰这个故事只是为发泄情绪,而之后回应的所谓“男友”,则是与其素不相识、倾情加盟的“路人甲”。新闻剧情反转已不是第一次,观众被打脸也绝非头一回,但一个吸引亿万读者、延续十余天的热点事件以这样的结局收场,还是让人口喷鲜血。我们不该事后诸葛亮,但也绝不能一笑而过,从可资借鉴的角度出发,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首先,媒体能否引以为戒?部分媒体扮演了“推手”角色,这是事实,因此对其批评也都无可非议。但是站在道德的高度说几句漂亮话都是容易的,但实际业务中面临的问题还是值得讨论。比如有人批评媒体不加甄别、不辨真伪,忘记了调查与核实——新闻记者不是万能的,尤其网络的发言主体相当隐蔽,除非借助技术手段否则很难查清真相;比如批评媒体心态浮躁,盲目跟风——在现实中,有一种操作已是常态:网帖是否真实有待考证,报道时可以留有余地,但全民热议这是事实,也是新闻。这种做法符合马克思“有机的报纸运动”还是假新闻、面对难以查证又没有官方回应的热点事件如何应对,这都值得讨论。

  第二,始作俑者是否应该担责?一个生气的妻子借网络抒发情绪,这似乎并没有主观恶意,也没有造成一个具体的受害者,但其自知引起轩然大波仍不现身澄清,让人难以接受,而事件的影响也是难以估量。“躺着也中枪”的江西农村被冠上了愚昧落后“污名”,女主角所代表的上海女孩则引来脏水无数——可以说,这一虚假故事误导了公众,干扰了视听,容易对读者造成认知偏差、加深固有成见,甚至激化社会矛盾。目前,我国刑法、“两高”有关司法解释、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都对惩治网络谣言有相关规定,但对于没有产生明确危害行为、没有明确危害对象的内容仍存在概念不清、界定不明的尴尬。因此,对于今后的网络监管,进一步明确细则、扎紧制度的笼子势在必行。

  第三,这个谣言怎么会存活如此之久?公允地说,对网络发帖一一鉴别真伪,这不现实,也没必要。但当它上升为社会议题,引发全民讨论,尤其是江西、上海等地方声誉已遭抹黑、歪曲,并且事件细节存疑、网友质疑不断——在这种情况下,相关部门理应积极回应、查名事实,澄清引导,而不是失语、缺位,坐视一条移花接木的虚假故事继续霸屏。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假故事背后有没有真问题?在剧情反转事件中,我们时常看到一种心态发挥“神助攻”的作用——不管故事真假,问题是真实存在的。基于这种心理,核心事实的真伪被冷落,各方热情投入,甚至义愤填膺、斗智斗勇,但是建立在虚假之上的讨论,即便再激烈、再深刻,最后也不过是一地鸡毛、浪费口水,甚至还有不自知的危害性,妨碍公众对真问题、真现象的关注,可谓贻害匪浅。

  可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类都无法杜绝谣言——这不是悲观,但我们希望造假者少一点,辟谣的力量再强一点、快一点。(夏振彬)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