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逼婚之痛”需要多些“理解之爱”
韩小乔
//m.auribault.com 2016-02-17 来源: 安徽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近日《现代快报》报道,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康体育发展中心发布 《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八成受访者表示曾被父母逼婚。 25岁至35岁的青年压力最大,被逼婚率高达86%。

  回家过年,表妹抱怨多次被“逼婚”。从身边的事例来看,长辈对子孙逼婚的方式可谓五花八门:有的全家齐上阵,亲朋好友助阵;有的父母动情晓理、软性逼婚;更有的亲自出马为子女安排相亲。“被逼族”也见招拆招:从发帖子总结“反逼婚”的锦囊妙计到“租个女友回家过年”,再到近日北京地铁东直门站出现“反逼婚”众筹广告,逼婚与反逼婚的拉锯战每天都在上演。“亲爱的爸爸妈妈别担心,世界那么大,人生有很多种,单身也可以很幸福”,让长辈无语凝噎。

  逼婚被年轻人频频吐槽、抵制,长辈觉得自己“好心被当成了驴肝肺”,这背后暴露出的是不同代际的观念差异。其实,逼婚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如古代那种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下被迫结婚的情况早已消失,现在所谓的 “逼婚”,大多是父母囿于传统观念,执着于早结婚早抱孙、早生子早得福的传承心理,对儿女婚姻大事“过度热情”,唠叨了几句、催得急了点,或是帮忙物色对象,但出发点总是好的。换句话说,父母也有他们的焦虑和无奈,也许因孩子适龄没结婚,容易引起邻里街坊说闲话,让父母难堪了;也许因儿女去大城市打拼却很难扎根,又不情愿回家乡发展,逼婚是想帮儿女做一个选择;也许因父母与子女缺乏交流,只能通过这种催促的形式表达对子女的关爱。

  时代在进步,年轻人的隐私意识不断觉醒、婚恋观念趋于多样化,他们不仅越来越注重心灵契合和情感匹配,对婚姻质量的要求更高,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生活方式,从内心排斥父母的干预和安排。大多数年轻人不是不想结婚,而是面临诸多现实的阻碍和困难: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以及受教育年数延长,导致谈恋爱的时间、交朋友的机会变少;婚恋商品化和市场化使得婚姻准入的门槛和成本提高;面对日益分化的社会结构和截然不同的经济状况,一些单身男女在婚恋面前望而却步……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善意的唠叨、关心、打探反而成为子女沉重的精神负担,造成了逆反心理,加剧了人际代沟,加深了老少对立。

  “逼婚之痛”需要多点“理解之爱”。尊重不同代际之间的观念差异,要努力弥补亲情裂痕、重建和谐关系。说到底,婚姻美满、生活幸福不仅是长辈的殷切盼望,也是年轻人的美好愿望。既然双方有着共同的心愿,只要换位思考、平等交流,完全可能“和平”解决争议。父母虽然着急,但子女的路还得自己走,理解他们的婚恋困境,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就会少一些隔阂感;子女虽然排斥逼婚,但也要体谅父母的用心良苦,经常向父母报告动向,学会主动倾听,减少对立情绪。从目前来看,逼婚不仅是个人问题、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社会各界在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家庭观的同时,也要积极为年轻人创造更多的交流、接触机会,让更多年轻人适时顺利恋爱成家,成就更多的幸福家庭。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