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过年问候,千万别成了盘问
封寿炎
//m.auribault.com 2016-02-02 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每逢岁末年初,网络上就会流传一份攻略,指导回家过年的年轻人应付七大姑八大姨的盘问——“工资多少钱?”“买房了吗?”“结婚了吗?”“什么时候生娃?”这些事无巨细、层出不穷的盘问,成为不少人“近乡情怯”的重要原因。

  乡村生活跟城市生活很不一样。在城市生活中,人们的社会交往喜欢保持距离和分寸,即使很熟识的朋友甚至家人,都不会贸然盘问让人感到窘迫的问题。乡村生活截然相反,人们对于他人隐私充满刺探和传播的热情,必欲挖尽底细,再广而告之。如果年轻人习惯了城市生活,重视独立空间、个人隐私,当他们回到农村时,就可能产生被剥得一丝不挂示众的窘迫感,难免会感到难以适应。

  如果仅仅是两种生活方式、社交习惯的不同,如果问候者真心关怀年轻人在外面的生活状况、日子过得好不好,这种善意即使不明言,也很容易让人感受到。哪怕一时不习惯,年轻人也往往能够谅解。但真正让年轻人头痛伤神的,并非这种无意或者善意的问候,而是带着恶意的盘问。所谓“哪壶不开提哪壶”,有些人的诘问,就专往别人不愿谈论、不愿曝光的痛点上戳。闯荡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年轻人,房子和婚姻往往是最大软肋。单靠个人能力,很难承担这些城市高昂的购房和婚恋成本。如果开口就往房子、结婚的事情上问,十有八九能够精准打中“七寸”,把那些衣着光鲜的“大城归客”打回原形。

  问候语是人际互动和社会关系最表层的指征,问候的善意和恶意,不但取决于提问者的素质教养,也取决于更深层次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从前人们见面就问“吃了吗”,这个令老外无比困惑的问候语,背后逻辑是普遍的粮食短缺和营养不良,“吃没吃”是件天大的事情。如果人际关系充满善意,对于彼此境况的问候关怀,常常令人感动温暖。然而遗憾的是,网上攻略所要对付的七大姑八大姨,并不总是心怀善意。很多人认为,乡村生活意味着纯朴、善良、融洽和美,但这更多是人们对乡村生活想象式的浪漫化和诗意化。乡村社会人际关系紧密,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这种紧密的人际关系,很容易蜕化为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性关系。虚荣、炫耀、攀比,在不少农村地区表现得相当突出,体现在农民衣食住行的每个方面。农村地区农民大量修盖楼房的热潮,已经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蔓延到中西部。在一些偏僻贫穷的农村,农民不惜倾全家财力,甚至举债都要修建房屋,以应付日益激烈的邻里竞争。婚嫁彩礼、红白喜事的铺张操办,及由此产生的人情宴请负担,在不少农村地区已经演变为社会问题,甚至需要政府部门介入,发布“限宴令”来限制民间宴席的数量规模。对于在外地工作的返乡客,亲戚邻里开口就问“挣多少钱,买没买房,结没结婚,生没生娃”,也是这种竞争性人际关系的一种表现。人们通过一项项具体量化的指标,来确认竞争性人际关系中每个人的地位和优劣势。

  紧密人际关系的脉脉温情,曾经是传统乡土社会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但是,如果紧密的人际关系异化为纯粹的竞争性关系,那么人际关系越紧密,给个体和社会造成的伤害可能就越大。不但在修建楼房、婚嫁彩礼、红白喜事方面的攀比已经令农民不堪重负,竞争性关系甚至已经深入到家庭成员内部。在这种恶劣的人际关系中,老年群体无疑最没有竞争力。他们一无经济收入,二无劳动能力,在养老和医疗方面还是家庭的负担。最近,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学者开展的一项社会调查,揭示了农村老年群体触目惊心的生活现状。如果农村地区人际关系功利化,人们以“是否有用”来衡量人的价值,那些既无制度保障,又“没有用”的老年农民,就有可能被家庭遗弃。

  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和嬗变,过年是一个绝佳的观察窗口。“此心安处是吾乡”,只有让人们身心安宁、温暖愉悦,传统这个“文化的故乡”,才有可能召唤和吸引更多现代人。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