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北大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迟骋这天正值夜班。忙了一晚,当他接过下一张挂号条时,习惯性地问了一句:“您怎么不舒服?”听到的却是一个熟悉的声音:“儿子,我没有不舒服,就是想让你歇一会儿,喝口水。”他一抬头,看见了父亲。原来,迟骋的父亲从济南来北京办事,知道儿子当天上夜班,就决定到医院看儿子。老人看到诊室里排着长队,为了不打扰儿子工作,就到走廊里等待。等了很久,儿子还是忙不完。父亲为了让儿子歇会儿,只能去挂了一个号。
当医生之辛劳,当医生付出之巨大,从这个不是编出来的故事中可见一斑。做医生不容易,做医生的家属也不容易。
这个故事的基本版本,几乎是每一位急诊科或三甲医院门诊医生天天都会碰到的。在上海各大医院的儿科门、急诊室里,在许多医院的手术室内,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连一口水也顾不上喝的医生、中午抽空在休息室里打盹的护士。许多医务人员已习以为常,有些病家也见怪不怪了。现在,这样一件寻常事由于依附于一对父子见面的故事之中,经过特写镜头的定格和放大,寻常事就显得不寻常,平淡显得有奇。许多求医者从微信上看到医院复制的录像,不禁感动不已。感动之余,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医务人员也是一群普通人,和其他行业的人群一样,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但是他们的工作性质与他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他们每天都在为拯救生命而劳作。我们每个人都会生病,每个人都离不开和医生打交道。因此,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是做人起码的道德,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一个公民的起码要求。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就是尊重自己。当然,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也难免有错失,一旦发生医患矛盾,如果每个病家能想一想那对父子在急诊室内见面的故事,我们就能心平气和许多,化解涌上心头的怒气。
一段时间以来,伤害医生的行动屡见不鲜,这是当下社会的一个肿瘤。这个肿瘤倘若不切除,白衣天使生存空间里的浓重雾霾便挥之不去,对行医者损害极大。长此以往,医学院校招生的可供选择人数将一年比一年减少,医生下一代从医的人数也将进一步下降。
世无良医,谁来救你?
肖复兴:文化批评堕落,比不知所措更可怕2011-05-11 |
王石川:“还债局长”多些再多些2011-05-26 |
欧阳胜:潘石屹,请向残疾人道歉2012-05-17 |
人民日报:改革需要“狮子型”干部2013-05-08 |
人教社的错该怎么认?2013-12-05 |
王传涛:人教社认错致歉并不掉价儿2013-12-05 |
郑州晚报:多角度着手,全方位推进诚信建设2014-03-10 |
孙树忠:中摩友好,从不朽记忆中走来2014-11-26 |
王君平:放下手机陪父母聊聊天2015-02-1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