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苑广阔:进口食品不能“瞎卖瞎买”
//m.auribault.com 2015-12-30 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 更多

  元旦春节临近,进口食品的销售也随之升温。国家质检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现行法规,经检验检疫合格、具备“中文标签”的进口食品方可入境销售。而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中文标签“缺席”现象仍旧普遍,甚至还有过期的进口食品仍在销售。(12月29日《北京青年报》)

  国内消费者青睐进口食品,原因多种多样,比如有人觉得进口食品质量更好,也更安全;比如有人觉得进口食品口味独特,可以尝尝鲜。而对于国内绝大多数消费者而言,区分进口非进口的主要依据,就是食品的外包装:那些全是英文外包装的,就是“原装进口”,反之就不是。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误解。实际上国内在售的“进口食品”有三大类:一是生产、包装都在国外进行的;二是国内厂商到产区进口原材料,在国内进行处理、分装、销售;三是注册商标在国外,但产地难以确定,也可能就是国内生产的。而只有第一种,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原装进口”食品。

  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不管是哪种“进口食品”,都必须在外文包装之外贴有合格的中文标签才能进入市场,上架销售。这么做的目的一是告诉国内消费者,这些进口食品都是通过正规渠道进入国内,并且是经过了国家有关部门检验检疫合格的产品;二是满足国内消费者的知情权,便于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购进口食品。但现实情况却要复杂得多,国内很多商场、超市的进口食品专柜,或者是专门售卖进口食品的商店里,其外包装上面只有外文标识,没有中文标识,消费者选购的时候只能依靠上面的图片来猜测,或者是询问店员,可以说是商家“瞎卖”,消费者“瞎买”。

  这种现象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则,因为没有中文标识,消费者连食品的基本成分都搞不清楚,无从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不说,还可能会导致健康和安全问题,比如不能吃含糖量高的食品的消费者,偏偏买到了高含糖量食品;对某些食物过敏的消费者,也购买食用了过敏源食物。二则,因为没有中文标识,对于食品是否过期,消费者也搞不清楚,报道就提到有的进口食品早过了保质期几个月,却仍旧在销售,这同样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一种侵害。

  更加严重的问题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正规进出口贸易渠道入境的食品,中文标签应当在入境前就已贴在食品包装上,而不是由零售商在上架前才贴。那些未加贴中文标签的国外食品基本都是经过非法渠道进口的。非法渠道进口的食品,其安全性如何保障?所以,国内消费者首先不要过于迷信进口食品,更不要以为越是全外文包装的进口食品,就“越正宗越地道”,说不定这就是国外的“三无食品”。其次,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加强市场监管,除了堵住食品走私漏洞之外,更要严禁那些不张贴中文标签的食品在国内上架销售,坑害消费者。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