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叶祝颐:用阳光慈善激活社会捐赠热情
//m.auribault.com 2015-12-08 来源: 福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12月4日,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发布2015年中国企业家公益行为研究报告称,超过七成企业家捐赠额为零,可谓一毛不拔,而互联网行业最慷慨,马云排名第一。

  以马云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家十分慷慨,但是超过七成企业家在慈善捐赠方面一毛不拔,显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毋庸讳言,我们的慈善事业不发达,慈善氛围不浓厚。但慈善透明度差,公信力不足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民政部在深圳第三届慈展会上发布2014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更是显示,有77%的公益慈善组织透明指数得分不及格,五成公众对慈善组织信息披露不满意。

  “在中国行善不容易”成为不少人的心声。善门难开,善门难进,并不能片面责怪国人缺乏善心。事实上,中国人不缺乏善心,为何超七成企业家一毛不拔?还得从慈善机制方面寻找原因。基于对部分慈善组织的不信任,不少人捐赠并未通过慈善机构进行,而是直接把钱物交到灾区群众手中。捐赠人直接向受助人发放钱物,存在办事效率不高的问题。理想的捐赠模式应该是,慈善机构统一收取捐助资金,集中管理,科学调度,让需要救助的群众得到关爱。捐赠人直接把关爱送达受助人,也是慈善捐赠透明度不足的一个注脚。捐赠款物是否跑冒滴漏,是否全部用于受灾群众,捐赠人仍然心存疑虑。

  慈善捐赠款物是真正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甚至成了某些人权力寻租的工具?虽说我们可以怀疑有人滥打善款的主意,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捐赠款物监管机制粗放,对捐赠款物的来源去向、监管使用等问题,尚未形成刚性约束,难以保证捐赠钱物全部用在刀刃上。我国虽然制定了《红十字会法》与《公益事业捐赠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这两部法律也显示出一些不足。令人略感欣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草案)已经公布,在充分征求公众意见后将付诸实施。

  有道是,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无论是已经公布的《慈典》与《慈善事业发展纲要》,还是将要通过的《慈善法》,阳光慈善是无法绕开的核心问题。对外公开慈善捐赠的流程与资金来源与详细去向,有利于保护公众的爱心。而且,对善款使用过程中的违规行为要制定并执行严格的处罚机制。只有全面公开善款的来龙去脉,发动公众参与监督,用千万双眼睛盯紧善款去向,从内部监管向外部监督推进,真正实现“阳光慈善”,才能提高慈善组织透明度,激活社会慈善捐赠热情,走出超过七成企业家一毛不拔的慈善尴尬,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