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时间银行,存下的不只是时间
谭敏
//m.auribault.com 2018-01-26 来源: 广州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时间都去哪儿了?如果有人这样问,你不需要再用“时光一去永不回”来作答,可以拿出一本时间存折。时间也能像钱一样存起来吗?这听起来很像是科幻小说的情节。当然,你也别想多了,时间银行不是时光倒流,你也不可能存下青春长生不老,现实生活中的时间银行,只是一种互助服务的方式。年轻时,你可以将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存储起来,到了需要时,再从时间银行中支取同样时间的志愿服务。目前,南京、成都、上海等不少城市已经有了时间银行。正在进行中的广东省“两会”上,也有政协委员提出在广东推广时间银行。

  人的劳动能力总是年轻时优于年老时,将年轻时多余的劳动时间存起来,用于支付年老时的需求,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养老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而且,以服务换服务而不是用钱来支付,也降低了养老的经济成本。在老龄化加剧的大背景下,时间银行将志愿服务与居家养老相结合,可以说是一个解决养老难题的好办法。

  时间银行在制度设计上很美好,可是付诸实践,有两个问题亟待解决,一是需求匹配,二是银行信用。先看需求匹配,我们知道,银行要稳定运转,需要保持收支平衡。同样,时间银行也需要收支平衡,同一时间提供的志愿服务和需要的服务时间需要保持大致相当。可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人越来越多,也就意味着需求越来越大,志愿服务能否跟上得?

  再来看银行信用。我们之所以选择把钱存进银行,就是因为银行有信用,让人有安全感。即使经营出现问题,也有完善的制度能够保证用户权益。时间银行的信用也需要靠长期运行来保障,否则,二十岁存下的时间,到了70岁却用不了了,也是白搭。

  目前运行的时间银行大多是在某个社区开展,规模小,参加的人员也相对较少。人一少,在需求匹配上可能就会存在较大偏差。比如,需要按摩服务的老人很多,但是能够提供此项服务的人很少,老人们可能要轮候很长时间。再比如,中午12点需要送餐服务的老人很多,有可能在这个时间段抽出时间服务的志愿者却很少。而且,一旦需求不匹配的情况多了,可能愿意参加时间银行的人就会越来越少,时间银行也很难持续运行下去。

  要保证时间银行的健康持续运行,不妨在目前一些地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更大规模、更广范围的统一运行的时间银行平台,通过互联网手段,能够更有效地对接需求,也能方便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时间银行,存下的不只是时间,更是对养老无忧的期盼,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从中获益。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