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中国的金融体制发展与改革目标有了新表述、新内涵。对比党的十八大与十九大报告可以发现,金融体制的现代化和金融创新不再是十九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部分的主要内容。新时期金融体制改革重心已经转向注重金融质量、服务实体经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三个层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以上表述当中,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深化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机制等,与十八大报告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十九大报告也有和过去有所区别的地方。
第一,注重金融质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中,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努力完成由数量到质量的转变,注重金融服务质量的提升。此外,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如果守不住风险底线,发展和创新的意义就不大了。反之,如果发展和创新会酿成比较大的金融风险甚至系统性金融风险,那么这种发展和创新可能就不合时宜。
第二,强调金融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树不会长到天上去。党的十八大之后的历次会议以及今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反复强调,金融不能脱离实体、要服务于实体经济,要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这就明确了本末、谁服务谁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开宗明义强调这一点,对此,笔者认为,当前需要有效发挥媒介资源配置的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降低流通成本,提高金融中介效率和分配效率。此外,还要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第三,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双支柱”的表述首次在中央层面的报告文件当中出现。宏观审慎政策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使得中国金融体制必须朝着更高目标发展。中国的宏观审慎框架实际上是中国广泛吸收了国际经验并尊重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强调宏观审慎政策的重要性,将使得中国的金融机构要更加注重内源式的高质量增长,而不仅是外延式的规模式增长。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金融体制改革的表述改变,将会在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为中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第一,金融机构要从注重速度转为注重质量,从高速转向高质。未来,金融机构拼规模、拼混业,拼渠道共享、拼交叉销售等可能就比较困难了。同时强调系统性风险底线思维。守住系统性风险这个底线是国家整体的战略思维,在微观层面,金融机构在自身的生存发展过程当中,必须时刻关注风险、防范风险、处置好风险。
第二,金融机构的金融行为必须服务于脱虚向实的大主题,服务于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决战阶段的目标,服务于建成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这也是金融体制脱虚向实的一个长远立足点。
第三,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提出,使得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给金融机构这匹野马套上了一根缰绳。未来的金融机构会越来越多地受到MPA框架的制约,金融机构必须要追求资本充实与风险平衡的内源高质发展之路。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财经委副主任、中国滨海金融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天津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礼金白条”2014-03-04 |
新华每日电讯:乐见司法改革剑指“量化考核...2015-01-22 |
刘 鹏:不能让保障房成“鸡肋”2015-01-22 |
吴龙贵:全面脱贫还需警惕“数字政绩”2015-10-13 |
李书军:中英经济合受益的不仅是伦敦金融城2015-10-19 |
工匠精神是亟待补上的“精神之钙”2016-03-08 |
用工匠精神引领中国制造2016-03-09 |
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要补的“精神之钙”2016-03-08 |
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要补的“精神之钙”2016-03-08 |
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要补的“精神之钙”2016-03-29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