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天价鱼”事件,是非典型的消费陷阱
然玉
//m.auribault.com 2016-02-17 来源: 扬子晚报
分享到: 更多

  新闻引子常州游客在哈尔滨遭遇“天价鱼”事件剧情几经反转,目前又有新进展:在消费者露面表示“不是我签的字”后,饭店方承认是由服务员代签的。就在前一天,哈尔滨官方的调查结论是饭店明码标价,不涉嫌违规,并且举报者陈先生曾与涉事饭店老板拥抱和解。

  数日发酵之后,“天价鱼”事件非但没有尘埃落定,反倒越发疑云满布。在连番反转、再反转之后,所谓的是非对错,正慢慢变得模糊含混。由于“笔迹争议”等新看点的加入,这场普通而严肃的消费纠纷,俨然正滑向全民侦探剧的庸俗剧情。一面是几乎一边倒的官方调查结论,另一面却是民间持续不断的举证与质疑。

  事实上,在哈尔滨松北区公布调查报告之时,曾经直言“未能联系到当事人”,并称希望其主动与之联系,还原事件原貌。从这一细节不难看出,当地官方对于自己所给出的“结论”,还是留有足够的回旋余地的!如今,陈岩隔空回应,自然是对后续调查的一大利好。我们期待着,当地相关职能部门,能够秉持公允立场、拿出最大的诚意,争取尽快与陈岩取得直接接触,继而在采纳各方说辞、严谨核实甄别之后,最终给出令人信服的调查结论。

  在15日,当地调查者仅仅凭着店方的一面之词,就急不可耐地抛出疑点重重的“调查报告”,这本身就显得很是诡异。在很多人看来,此一举动颇有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危机公关、维护形象”之嫌!如此这般,过程存疑、结论偏颇的“调查”,不仅未能平息众怒,反而会加剧焦虑。再加之,由此衍生的地域污名化和露骨的人身攻击,更是使得“天价鱼”事件一步步复杂化、情绪化。

  或许,尤需厘清的一点在于,“天价鱼”事件无关其他,本质还是一起消费纠纷。评判其中是非曲直,要基于事实真相,要基于法律界定,更要基于市场常识。当地调查组表示,涉事餐馆明码标价,故而不涉及违规——这套逻辑看似有理,其实并不能站住脚。这是因为,陈岩系旅行社“引导”进店消费。陌生的消费场景,陌生的消费对象,这一切都决定了,陈岩被置于刻意营造的信息不对称状态,故而很难做出理智的判断与选择。

  “天价鱼”事件,有别于一般的宰客事件,就在于它乃是一种共谋式、链条化的消费陷阱。其虽然不是赤裸裸的宰客欺生,却经由各方合作而精明地打造出一种封闭的、不对等的消费场景。置身其中,消费者缺乏比照的对象、缺乏思考的基础、缺乏适用的经验,很容易就被煽动着、被误导着做出错误的消费决策……凡此种种,显然不是机械套用相关价格管理办法,就能说清楚的。

  捍卫消费公平,绝不是做到明码标价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保护消费者充分运用理性、审慎做出决定的权利。但愿“天价鱼”事件的后续调查,能够对此有所说明。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