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O2O“退烧”体现资本市场态度变化
陈静
//m.auribault.com 2016-02-05 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O2O经历着野蛮生长的“阵痛”,快速增长的用户获取成本让其在市场上的位置更加尴尬,投资机构眼看前景不佳,自然不会始终热情满满。说到底,所谓的O2O“资本寒冬”,体现出来的其实是资本市场的态度变化,投资机构开始对投资价值有更为清醒和细致的评估,市场正在使社会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和高效

  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O2O企业的命运可谓“冰火两重天”。一方面,大量初创团队在资本市场的冷风中“倒下”,很多项目“散伙儿分行李”;另一方面,互联网领域几笔金额巨大的投资依然瞄准这个领域,合并后的美团点评宣布获得33亿美元融资,创下互联网领域非上市公司融资金额的新纪录。

  如此一来,有个问题值得探讨:O2O企业真的存在“资本寒冬”吗?

  从根本上看,O2O的商业逻辑是通过互联网打通消费者与线下本地服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其本身的技术进步不可阻挡,互联网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也始终具有生命力。与此同时,O2O也经历着野蛮生长的“阵痛”。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不同细分领域的消费习惯还有待培养,前期“烧钱大战”带来的惯性让消费者很难对某一平台建立黏性。“烧钱”似乎成了无底洞,除打车、餐饮、外卖、美妆等少数高频领域外,其他诸如洗车、洗衣等大量O2O应用对消费者来说相对低频,很难建立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而快速增长的用户获取成本让其在市场上的位置更加尴尬,投资机构眼看前景不佳,自然不会始终热情满满。

  而在应用端,前期的“资本狂潮”同样带来了不理性。许多产品几乎是“拍脑袋”的作品,并未认真考虑其可行性,有些甚至是圈一笔钱就离场,趁着资本的狂热浑水摸鱼。还有一些团队,虽有长久计划,但对融来的钱花得并不谨慎,结果钱被迅速花完,一旦没有更多投资机构投资,就难以为继。

  从这些因素分析,所谓的O2O“资本寒冬”,体现出来的其实是资本市场的态度变化:投资机构开始对投资价值有更为清醒和细致的评估,市场正在使社会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和高效。

  那么,在O2O领域,什么样的企业才能最终存活下来?随着行业整合和洗牌加剧,赢家通吃的“马太效应”开始显现,资金和资源开始集聚。拿去年下半年几笔大投资来看,糯米背后的百度、58到家和口碑网背后的阿里巴巴,以及美团点评背后的腾讯,互联网三巨头依然看好各个细分领域的赢家。

  而赢家们必须更加小心地花钱——对用户补贴要更加谨慎和精确;在补贴之外,还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优化产品体验。这两部分的实现,都需要技术助力。互联网在O2O领域里的开疆拓土,并非简单地为供需提供对接平台,也需要为线下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传统服务业无法完成的精准营销和增值服务。另外,还须考虑从垂直领域向全平台扩张的步骤和方法,既要继续保持对垂直领域的控制力,还要将低频应用逐渐纳入平台,真正建立起“生态圈”,在已经获得的用户身上获得更多价值。

  互联网领域有句老话:“只有突然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O2O领域也是如此。资本“退烧”不是坏事,仅靠资本全力“输血”才能苟延残喘的企业对市场来说缺乏价值。O2O领域的竞争还将持续下去,只有活得更久、真正被消费者接受,才能笑到最后。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