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国制造”要变成“中国智造”,这里的路径,一是继承好的传统,二是在科技上开拓创新,两者相辅相成。
“中国竟然连圆珠笔头都生产不了!”有人这样惊呼。日前,李克强总理在参加了一个有关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座谈会,他提到,中国至今不能生产模具钢,比如圆珠笔的“圆珠”都需要进口。这个事情其实不能算新闻,因为早两年有关专家已经探讨过笔尖珠芯难以自己生产的问题。确实,我们能够上天入地,高铁已经一流,大飞机也造出来了,可是小小的圆珠笔“圆珠”要依赖进口,自己制造的质量就是不行。
圆珠笔早在1895年就已发明了,我国如今每年生产380多亿支圆珠笔,但笔尖珠芯近90%来自进口,墨水80%进口或用进口设备制造。这是极高的对外依存度!进口笔尖珠芯,每年需花费2亿美元外汇。日本人拿走材料的钱,瑞士、德国拿走了设备的钱,我们只赚一点微薄的苦力钱。一支普通的圆珠笔,美国卖1.99美元,我们利润才1毛钱。
那么,圆珠笔的圆珠究竟是个什么鬼?中国这么一个庞大的制造大国都要被难倒?小的,其实是难的。笔头开口处厚度不到0.1毫米,要和滚珠完全贴合,还要承受各种书写角度带来的不同压力,又不能漏墨,还要写着流畅舒服。作为文字工作者,现在用电脑多了,过去用过不少国产圆珠笔,质量明显是参差不齐。
这背后,关键是咱们制造笔尖珠芯的模具不行。在模具制造领域,我国的生产总量已居世界第三,但研究、设计、制造水平要比德、美、日、法、意等工业发达国家落后很多。模具不行的背后,是制造模具的材料不行。材料是一切工业的基础。我们为什么制造不了大飞机的发动机,而要依赖进口?最主要是材料不行,无法过关。没有合格适用的材料,那“自主制造”就是一个泡影。
笔尖珠芯和大飞机发动机,一小一大,恰好折射出了“中国制造”的困境。
制造业的“根本”,就是质量和品质。“中国制造”要变成“中国智造”,这里的路径,一是继承好的传统,二是在科技上开拓创新,两者相辅相成。你看有个名叫命尾晃利的日本企业主,几代人专注于做粉末技术工程,他们就是要把筛子眼做到全世界最细,一辈子都在研究这个孔能小到什么地步;所以,全世界最细筛子的市场,他们家占百分之七八十的份额。而今,我们上海英雄金笔厂有个开模工人名叫应明原,他另辟蹊径,经过多年科研,研发了“树脂笔头”的生产设备;前前后后他试验了2000多次,花了1000万元,最终生产出完全不含铅的新笔头,初步实现了圆珠笔头“中国创造”的梦想。
从材料到模具再到成品,这条制造之路,必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发展。我们要形成全国的合力,把“大国工匠”变成“大国智匠”。唯有如此,才能让圆珠笔的圆珠成不了“鬼”。
妮 莫:钞票与眼泪,“简单方便女”PK“...2010-07-16 |
顾网闻之2012-10-25 |
莫开伟:消失的钢笔2013-09-24 |
李爱铭:重拾“书写”的魅力2014-05-05 |
李 强:没有文盲 屹立不倒2015-02-10 |
林 鸣:钢笔,不想说再见2015-05-21 |
邓海建:造得出高铁也要造出好圆珠笔2015-11-11 |
造得出高铁造不好马桶盖?2015-11-11 |
邓海建:大众产品更离不开大师级工匠支撑2015-11-11 |
造不好圆珠笔,应反思“系统落后”短板2015-11-12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