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11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这是党的十九大之后出台的第一部文化方面的法律,也是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之后公共文化领域的又一部重要法律。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科技馆等各类基层设施与服务,其中,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指标,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近些年,国家、省、市、县四级公共图书馆系统基本建成,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达到3153个,标志着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某种程度上,公共图书馆设施网络还不够健全,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仍有空白点,还有12%的县(区)没有公共图书馆,群众看书难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同时,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和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群众对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还不够满意。在此背景下,以“开门立法”的形式推进图书馆覆盖范围,提高文化服务效能,有利于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使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在公共图书馆法的立法过程中,有人疑虑其是否能有效提升国民阅读量。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14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16年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虽然较2015年增加了0.02本,但数字化阅读(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却高达68.2%。粗扫一眼,似乎颇有“数字阅读取代传统阅读”的趋势,但根据调查显示的公众意愿来看,上述观点值得商榷。首先,大部分人都认同新媒体是“浅阅读”,超过四成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近七成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其次,“深阅读”需要有特定的阅读环境,需要有经典书目的介绍和普及,公共图书馆显然是更符合期待的去处。就此而言,假如多数人希望回归传统阅读是真切的,那么公共图书馆的价值就不言而喻。
当然,即使公共图书馆全面覆盖、免费开放,也只是在外部条件上达到了要求,实际阅读量能否有量和质的升跃,还有赖于两个前提。首先,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功能作用,必须动员和吸引更多人利用好。比如加强数字化建设,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献信息共享平台,开展流动和自助服务,把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作为重要任务,通过依法推荐优秀出版物,开展阅读指导、图书互换共享等活动,培养公众阅读兴趣和习惯。其次,读不读书、读多少书,本质上取决于个人的自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知识获取没有什么速成之法,绵绵不绝的努力才能达至目标,特别是在“碎片化阅读”越来越流行的环境下,它格外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和定力——抵得住诱惑,挤得出时间,端出“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的态度,是殊为难得的品质。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根本上来说,公共图书馆发挥着传承人类文明、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作用,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下一步,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要求,以效能建设为抓手,在引导群众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利用方面下功夫,完善和制定与法律相衔接、相配套的政策制度,真正让法律落地见效。
新京报:公租房惠民,还须拓宽受惠面2014-02-07 |
老同学炫富,公务员辞职?2014-03-26 |
黄齐超:单位罚款岂能越过劳动法2014-08-04 |
龙敏飞:公考设“社会责任感”门槛当慎重2015-01-06 |
欣见政府工作报告中那些滚烫的民生热词2016-03-08 |
“公考”别让公平成“炮灰”2016-04-25 |
公考泄题需要一个真相2016-04-25 |
公考泄题需要一个真相2016-04-26 |
让公考成为消除歧视的风向标2017-03-09 |
公租房收300元/吨热水费,贵得离谱2017-07-0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