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对于这种“托儿”要依法进行遏制,追究参与者的法律责任,还要警惕因互联网的开放性而扩大虚假广告的负面影响
据《北京青年报》9月11日报道,近年来,不少购物平台、网站都推出了用户“用后感”笔记分享功能,有不少用户在对某产品持观望态度时会翻翻他人写的笔记决定是否购买,有些产品也因为这些笔记从小众产品变成了网红产品。随着测评笔记越来越受网购者欢迎,记者调查发现,有部分人利用小红书、大众点评等多个购物、生活玩乐平台中的产品体验功能成为职业写手,通过“用后感”制造所谓的网红商品,而很多商品,这些“写手”都不曾用过。
网上购物先看点评是不少人的习惯性动作。互联网购物不具备实体店的亲历性,消费者更难知道商品的实际情况,而互联网商家的广告都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很难令人信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相信群众是网民降低网购风险的好方法。如果网购者在购物平台上看到一段篇幅较长、点评认真详尽的用户体验,很容易怦然心动而下单付款。但是这篇充满真诚的用户体验有可能是精心编造的谎言,消费者对此的轻信的话就如同跳进了被挖好的坑。此类有模有样的所谓“测评笔记”“用户体验”,不少就是商家从写手那里花钱购买的。报道就指出很普通的分享笔记是20元到30元一篇,测评笔记会贵一点,大约50元到80元。而这些被写手认真点评过的产品,写手本人或许根本没用过,出资方给写手资料,要求写手怎么写,写手就怎么写。
给钱就给从未使用过的商品写点评,这是赤裸裸的造假,对消费者的选择产生误导,直接伤害消费者的知情权,还会伤害网购的公信力。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购买虚假点评的商家会淘汰诚信经营者,网购市场造假成风,甚至成为难以消除的潜规则。
此类有偿点评不仅影响网购市场的秩序,还涉嫌违反广告法。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服务的商业广告活动,要受广告法的约束。商家让写手有偿写网评的行为显然属于商业广告行为。广告法规定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构成虚假广告,其中“虚构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效果”被明确认定为虚假广告的表现形式。根据广告法有关规定,虚假广告的参与者既要承担行政责任,也可能承担民事责任。其中,购物平台属于广告的经营者和发布者,有核对广告内容的审查义务,不能以各种理由撇清责任。
显而易见,有偿点评难掩虚假广告的本质,对于这种“托儿”要依法进行遏制,追究参与者的法律责任,还要警惕因互联网的开放性而扩大虚假广告的负面影响。首先商家要秉持诚信经营的理念,不能花钱购买有偿点评,丧失诚信的经营只会换来短暂的虚假繁荣。其次写手们也不要丢掉良知与诚信赚取灰色收入,长期参与弄虚作假,自身也会成为虚假广告的受害者。最后网购平台要积极消除有偿点评,实行点评实名制并定期检查,“谁点评谁负责”,还要建立举报机制,完善网购信用惩戒机制。
马若虎:“有偿新闻”咋定价?2014-12-01 |
刘天亮:清除网络管理中的“木马”2015-01-23 |
杨朝清:专项整治割除网络“荆棘”2015-01-27 |
斯涵涵:“外围女”走红网络,幕后推手该当...2015-05-07 |
“连坐校长”治“有偿补课”是否药对其症?2015-11-18 |
“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到底伤害了谁?2015-12-25 |
让记者身份变味的APP是业界的耻辱2016-06-17 |
【大众话题】网络平台有偿抢票是另类“黄牛...2017-01-04 |
网络平台有偿抢票是另类“黄牛”?2017-01-04 |
“课上不讲课下讲”岂止是师德败坏2017-05-2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