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谁有资格考验市民素质?
常青村
//m.auribault.com 2016-04-14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一段题为《人贩子当街抢小孩,无路人上前拦阻》的街头实验视频近日在网络上被大量转发,并在微信朋友圈形成刷屏之势。这段视频引起很大争议,部分网民为片子反映出的人心冷漠感到震惊,也有网民认为实验设计不合理,有哗众取宠甚至炒作嫌疑。

  这部片子由一名网友发布,通过在片中假扮人贩子,在人来人往的街头、公园、商场内及超市外面,将一名独自行走的男孩捂住口鼻强行掳走,尽管男孩哭叫挣扎,但摄像机下的数十名路人没有一人上前拦阻和询问,眼睁睁看着男孩被掳走。很多网民看后表示对路人的冷漠感到震惊,并认为社会需要反思。

  这部短片测试市民素质的结果还是有点出人意料的。就一般情况来说,如果有人在大街上公然抢小孩,一定会发生两种情况:大部分人可能会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对此,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师麻美英说,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讲,这个事件与“责任分散效应”有关联,当在公共场合中,救助孩子的责任指向所有人而不是一个人的时候,路人产生了“别人会帮忙”的旁观者心态,进而造成“集体冷漠”。

  但是,根据我们的经验,在大多数人不闻不问的同时,也必然会有少数热心人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关注和救助,起码可以向警方报告,为什么此次连一个出手相救的人都没有呢?这其实就是因为此次的表演太过虚假的缘故。很多网民对片子提出质疑,“实验设计不合理,人贩子不可能在闹市中明目张胆地抢孩子,演技也不行,大家都以为闹着玩呢。”视频发布者兼人贩子扮演者也承认,片子存在瑕疵,一些情节没有设计到位,包括他本人不是专业演员,演技不逼真。据说,视频中被抢的小孩是人贩子扮演者的弟弟,今年10岁——哥哥掳走弟弟,哥哥的表演当然不会像人贩子,而弟弟也未必像被抢的孩子那么恐惧。所以,这一次测试,其实相当于是一次玩笑,并不能说明路人冷漠。

  近年来,这种用虚假的表演考验市民的做法经常发生。如2014年2月,35岁的IBM深圳公司管理人员梁娅倒在深圳地铁蛇口线水湾站C出口的台阶上,倒下后有发出求救的动作,然后保持这一姿态达50分钟。之后不久,深圳晚报三路记者分别前往深圳4个区的8个不同类型地点进行现场测试:让人表演“摔倒”,看看危难之时到底有多少人、在多长时间里施以援手。同年3月,由河北省几家单位组织一场公益活动,志愿者在街头表演“摔倒”,工作人员抓拍石家庄市民面对此突发情况的反应。

  一个普通市民在大街上表演“抢小孩”,一个单位或一家媒体策划街头“假摔”,以此测试市民的素质和表现,这样做合适吗?首先,谁有资格考验市民素质?记者也好,社会组织也好,可以调查、了解市民素质,但无权考验市民,市民也没有接受考验的义务。他们自己策划,自我授权,似乎是高居于市民之上的高等人,这首先摆错了自己的位置。

  其次,用“假摔”考验市民,方法就是错误的。正如有网友所说,“你用谎言去验证谎言,只会得到更多的谎言”,“自己假摔,岂能要人真扶?”目的正确也需要手段正确,考验市民素质之前,自己已经违背诚信原则,还能检验市民的道德水准吗?在此,这种“考验”也考不出市民素质的答案。扶不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具有偶然性。现场有人扶了,未必就证明市民素质高;没人扶了,未必就证明市民素质低,不能因此推论到市民素质。

  而且,假如人们都能自由地走上街头,表演摔倒、抢劫、绑架,尽管事后知道是假的,但也已经给社会造成了惊扰,影响了社会制度。这样的街头表演如果多了,可能产生副作用,即使将来真的来了突发情况,市民也会认为,这该不是谁心血来潮,又在考验市民素质吧?用虚假表演考验市民素质,这样的闹剧该收场了。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