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向来有祖先崇拜的传统,很多传统节日和民俗都与祭祖有关,如除夕、清明、中元、重阳等,其中又以清明节最为重要。清明节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也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宗亲节日,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祖归宗的思想纽带。
不过,清明节在中国传统节日里也相当特殊,其他节日多是根据月亮历来确定的,而清明是极少见的与太阳历吻合的节日。这是因为中国旧历是阴阳历并用的,常用的阴历是月亮历,二十四节气作为阴历的辅助系统,指导农业生产,其实就是太阳历。清明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训》中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一开始只是一个节气,没有特别的节俗活动。当代学者普遍认为,清明节祭祖、踏青等节日活动,以及鲜花、柳枝、风筝、秋千、曲水流觞、象征人物介子推等节日符号,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
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两天或一天,这是一个与生老病死,新陈代谢密切相关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最主要的活动就是禁火、冷食,熄灭旧火、点燃新火:熄火以象征寒冷季节的结束,重新生火则象征着新季节和新生命的开始。介子推传说之所以能附会成寒食的起源,其实也是因为传说的核心“感恩”,与寒食节强调对于“过去”的怀念和感谢不谋而合。南北朝时寒食节开始出现祭祖活动,唐玄宗时,朝廷甚至强制规定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而也是在这个时候,清明逐渐从节气变成节日,承担着点燃新火的功能。到了宋代,因为两个节日在时间上紧密相连,逐渐合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到了自己名下。
如果说清明节祭祖的习俗主要来源于寒食节,那么踏青游玩的习俗则主要与上巳节密切相关。古人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之后将上巳节改到三月三日。它本身也是一个有关新生的节日,也是古代中国的“情人节”,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著名的《兰亭集序》记载的就是魏晋名士在上巳日的活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在这一天王羲之兴起了强烈的珍惜生命的意识。可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春天节日,清明节洗濯踏青、除垢迎新的内涵,主要来自于上巳节。
寒食、上巳、清明,是传统的春季三大节日。到了明清以后,寒食和上巳都逐渐退出了节日系列,春天只剩下了清明一个大节日,但是寒食和上巳的文化内涵和功能却没有消失,而是通过清明节得到了综合与升华。中国人又十分珍惜春天,认为一年之计在于春,从这个角度来讲,作为春天唯一的节日,清明节的意义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也因此,现在很多传统节日受到冷落,清明节却盛行不衰并获得了新生。人们还赋予了清明节很多新的活动方式,如缅怀革命先烈、网上祭祖等等。
清明节融合寒食和上巳,因而同时具有了慎终追远和催护新生两大象征意义。就前者而言,祭奠民族先祖,可以培育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缅怀革命先烈, 可以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祭扫亲人陵墓,可以促进家庭和睦、亲族团结。就后者而言,“踏青”、植树,可以亲近大自然、热爱生存环境,更深刻地体会到人、社会、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