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临近年终岁末,气候变化巴黎大会成为国际外交舞台上最热门的多边活动之一。100多位国家领导人、近200个国家代表不顾恐怖阴霾云集巴黎,共商2020年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机制、探索人类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和治理模式。
习主席陈述的一系列 “中国承诺”振奋人心
11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演讲,阐述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看法和主张。习主席与会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体现了中方的重视,也是对会议东道主法国的有力支持,“中国声音”也成为响彻塞纳河两岸的主旋律。
气候大会谈什么?这是许多普通民众常问的问题。根据日程安排,与会各国领导人将在开幕式后授权各国谈判代表就气候变化巴黎协议开展谈判,建立适用于所有缔约方的2020年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机制。东道主法国对大会的预期成果包括四方面:一是达成一个能够实现到2100年全球温度升高与工业革命前相比不超过2摄氏度的全球性协议;二是汇总各方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自主贡献”;三是妥善解决资金和技术转让问题;四是调动企业、地方政府、个人等“非国家方”积极性,从各自层面或领域为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倡议和解决方案,对巴黎协议形成补充。
总体来看,法国提出的目标可谓“雄心勃勃”。从气候谈判的往年历程来看,这是一项艰苦的谈判。针对巴黎协议,习主席在讲话中明确提出4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实现公约目标,引领绿色发展;有利于凝聚全球力量,鼓励广泛参与;有利于加大投入,强化行动保障;有利于照顾各国国情,讲求务实有效。这4个“有利于”犹如“中国声音”的四根支柱,为发展中世界说话,给巴黎气候谈判定调。这既体现了推动各方解决谈判分歧的政治智慧,也展现了推动达成协议的坚定决心。
对于世界而言,习主席在大会陈述的一系列“中国承诺”振奋人心,赢得国际舆论广泛赞誉。
在国内措施上,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在国际合作上,除了今年9月宣布设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之外,习主席还宣布新措施:中国明年启动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继续推进清洁能源、防灾减灾、生态保护、气候适应型农业、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并帮助他们提高融资能力。
这表明,中国以郑重承诺和实际行动,支持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中国主张”为气候谈判
指明了新路径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气候变化问题似乎很遥远,气候谈判更是觉得与自己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气候问题首先是环保问题。众所周知,低碳、绿色在全世界都日益深入人心,成为时代潮流。与10年20年前相比,中国民众的环保意识在加强,中国领导层也在从战略上有新的思考与突破。最近,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理念列入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与全球气候治理相呼应。
其次,气候问题更是个发展问题。对一个国家来说,这牵涉走粗放式发展道路还是走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问题。当下,中国正在经历“发展模式”之变,中国政府提出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对于世界而言,由气候变化导致的高温、干旱、洪水等极端天气正严重影响着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此外,让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按照同一种发展模式走的话,对发展中国家就很不公平。
其三,气候问题更牵涉国际社会南北之间的角力问题。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必须坚守,各方应按照各自责任、能力的不同,为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制定有力目标。这是中国一贯坚持的原则。事实上,发达国家还有许多欠账未还,“赖账”现象也不少。比如,一些发达国家确定的减排目标与自身能力严重不符,甚至出现倒退。在向联合国提交的“贡献”中,绝口不提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等义务,令人失望。正因为如此,习主席提出: “巴黎大会应该摈弃‘零和博弈’狭隘思维,推动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多一点共享、多一点担当,实现互惠共赢。”
回顾以往,“哥本哈根之败”让气候谈判这些年一直处于低潮,是中国挺身而出才使得谈判之路峰回路转。去年11月中美两国元首会晤达成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给国际社会带来一份“惊喜”。此后,中国于今年6月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自主决定贡献”目标,做出表率。而今,中国在巴黎又提出了一些新的承诺,表明中国有诚意、有决心为巴黎大会的成功做出自己的贡献。但也应该看到,气候变化问题是全球的共同事业,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同心才能取得新突破。
路漫漫其修远兮。气候谈判牵涉各国根本利益,南北分歧的弥合绝非一日之功。幸运的是,巴黎大会上的“中国声音”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新活力,“中国主张”为气候谈判指明了新路径,期待巴黎协议能如期达成,期待国际气候治理秩序沿着公平合理、全面均衡的方向前行。
新闻述评:应对气候变化没有“备选方案”2014-09-25 |
新闻述评:应对气候变化没有“备选方案”2014-09-25 |
唐志强:新气候协议,还有多远2015-09-07 |
张 硕:巴黎气候大会,看中国力量2015-11-30 |
中国的大国智慧和担当2015-12-01 |
气候大会,我们不能“等风来”2015-12-01 |
王振峰:习近平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 为气...2015-12-01 |
气候外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大闪光点2015-12-01 |
宋胜男:巴黎气候峰会上的“中国态度”2015-12-01 |
青 平:一诺千金,气候大会上的“中国典范”2015-12-0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