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肖应林:“挑刺工”的意味
//m.auribault.com2014-05-20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更多

  提着包包,走进派出所,咨询民警如何办户口。离开,返回,听录音,填好“行政效能暗访测试情况表”,直送县纪委监察局。这是四川省丹棱县“挑刺工”李开鹏的一次暗访“挑刺”过程。据该县纪委书记透露,像李开鹏这样的“挑刺工”,他们“秘密”选聘了40人。“这是一份只有两个人知道的秘密名单,即使‘单上有名’的人,相互间也不知道对方是不是挑刺工。”对于此举,该县干部称压力大。 (5月19日《华西都市报》)

  “挑刺工”,在自古所谓的三百六十行中,恐怕都没这样的职业或行当。其实,当地纪委暗聘的“挑刺工”,和之前各地各部门所推出的“行风监督员”并无二致,根本目的就在于解决好群众办事“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至于名称,大可不必在意。

  有意味的是,对于此举,当地一些干部直称“压力大”。为什么正常的工作会让有关人员感觉“压力大”?或许可以这么理解,要么是相关部门工作确实没做好,要么是有关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确实存在对群众态度不好、耐心不够、故意刁难等现象,担心被“挑刺工”暗访获取真实情况,递送纪委而被追责。

  而在笔者看来,“压力大”的“反应”,也恰恰是一些部门工作真正有问题的表征。因为这种“压力”来自暗访,不是提前招呼、前呼后拥的“工作检查”。工作做得好不好,对前来办事的群众态度如何,随机的暗访,在某种程度上,最能说明一切。如果平时工作都做好了,那又何来“压力大”之说?

  经得起明查,更经得起暗访,之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这是一个基本的工作遵循。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笔者以为,对于“挑刺工”,不应只是让干部感觉“压力大”,还要考虑如何把这一监督效应进一步放大。在四川丹棱,当地纪委是“秘密”聘请了40人的监督队伍。而从现实而观,如果相关部门对待群众的意见,都能像重视特聘的“挑刺工”意见一样,件件有答复,条条有回应,那么,何愁干部作风不转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