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又到一年一度的校招季节,众多应届毕业生开始奔波于各类招聘会之间。而某些不良企业也趁此机会设置各种求职陷阱坑害求职者。对此,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工作人员提醒广大应届毕业生要提高警惕,谨防招而不聘、虚设岗位、变相收费、偷换概念等四类招聘陷阱。(11月5日新华网)
初入社会的大学生遭遇招聘陷阱的事,并不少见,那么,如何帮助大学生识别招聘陷阱,顺利地找到工作,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这些招聘陷阱,都是一些“不地道”的公司所为,有些是以此来骗取钱财,有些是作变相广告,的确非常缺德,违法无良。如何让大学生擦亮眼睛,谨防上当?首先对学校和社会提出了要求。要使学生们“耳聪目明”,学校就得开设相关的就业类课程,讲授求职技巧,分析各类陷阱,让学生们没出校门,就能提高认识,保持警惕。学校还可以邀请公安或者人事劳动执法部门的人员,开办培训课或讲座,对求职路上的各种风险进行讲授,在遇到骗子公司的时候,能够及时投诉,并通过有效法律和制度途径寻找救济,不至于手忙脚乱,两眼一抹黑。
其次,大学生们在求职之前,应当通过各种渠道主动了解职场风险,增加对社会的认识,通过网络、报纸,对各类求职陷阱有一个主观的认知。这样,在遇到这些骗子公司的时候,才会拥有分辨能力。尤其重要的是,在具体应聘过程中,要做好准备工作,对应聘企业的情况、招聘职位进行全面了解,仔细分析,以免费时费力,无功而返,甚至上当受骗,损失钱财。学生们刚进入社会,本身就没有多少财产,抗风险和打击能力不强,有些人急于寻找工作,改善生活质量,解决衣食,万一上当,对身心的打击可想而知。因此,在求职的时候,心态要放平,不要抱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能心存侥幸,对于各种诱人的招聘,要通过家人和朋友,多分析多了解,这样才可能顺利入职。
其三,帮助学生避免遭遇工作陷阱,也是相关部门的责任。各种求职陷阱,本来都是违法违规行为,有些涉嫌虚假宣传,有些本身就是欺诈行为,人社、公安、工商等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进行规范和打击。2007年,当时的人事部就发出《关于规范人才招聘会管理改进人才招聘服务的通知》要求,举办人才招聘会前要严格审查参会单位的资格和所提供的招聘信息,防止“只招不聘”和“虚假招聘”现象发生,各级人事部门建立和完善招聘会广告及参会单位供求信息的审查制度,一旦发现招聘会举办单位、参会单位发布虚假广告、不实信息,要会同工商部门及时予以查处。 而对于通过招聘,要求应聘者缴纳费用者,更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对于涉嫌诈骗者,应当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
应当看到,多少年来,各类用工陷阱禁而不绝,本身就在检验监管和执法者工作是否尽责,因此,对于各类求职陷阱,人社等部门不能仅仅发布警示信息了事,而应当通过执法行为,根除填平陷阱,让骗子们不敢露头,失去生存的土壤。
只有学校通过教育,让学生们擦亮眼睛,只有陷阱总是被监管者所填平,诚信的就业环境才会完全确立,骗子们才会失去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