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让工匠精神“生根开花”系列谈(五)】
【我在我思】“不疯魔,不成活”
吴迪
//m.auribault.com 2016-06-21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电影《霸王别姬》中有一位“不疯魔不成活”的人物——主人公程蝶衣人戏难分、专注地活在戏中,成就了人戏合一、突破表演艺术的“虞姬”角色。

  专注于自己的小天地,最终创造出一番成就,“不疯魔不成活”的精神在电影之外,在更多人那里有了更加真实的演绎。不少大国工匠就是用近乎痴迷的执著,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中国纪录”。

  保持“产品零瑕疵”的航天科工集团首席技师刘红光,将前辈“师带徒”的言传身教首次总结成书面经验,这是一种“集大成”式的创新;多年专注于人民币人像雕刻的马荣,首创版纹间隔线雕刻法,解决了影响印钞质量的滋墨现象,这是一种“温故知新”式的创新;北京一物流公司总工程师魏振民制定了全套超限运输、装卸的工艺流程和安全操作法,创造了我国超限运输多项第一、填补了技术空白,这是一种“攻坚克难”式创新……创新本身就是一个精益求精、不断总结提升的积累和变革过程。它要求将专注极致、孜孜以求的工匠精神融入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

  有人说,“创新”这个词仿佛与工匠精神“隔了好几条街”,因为工匠精神讲究专注和精益求精,而创新则意味着变革和创造。其实,精益求精强调的正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好了还要更好,而这恰恰是创新的应有内涵。

  创新从来不是无源之水,在繁复、单调的重复中,任何一点想要去繁就简的想法,都有可能通过不断否定自我、突破自我,最终成就创新。创新其实就“潜伏”在不断重复的日常工作之中,而要将其发掘出来,则需要有一股子专注的“疯魔”劲头。就像科技部部长万钢所说:“只有你对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都了解,才能够提升它、改进它,这也是产品不断精益求精的保证。”

  达·芬奇正是在一次次重复画鸡蛋的过程中成为世界知名画家;齐白石“磨石书堂水亦灾”,反复刻字磨石,将石头都磨成了石浆才深得篆刻要领;徐悲鸿说:“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杰出艺术家身上大多有一份近乎魔怔的专注精神。

  如果说专注是匠心之本,那么创新则是结出的果实,是山顶的无限风光。而所有登上高山之巅者,必须要克服种种险阻,途中可能“九死一生”,只能靠“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的痴心,“不疯魔,不成活”。

  现实中,如果有更多的劳动者能够乐于、执著于追求“不浮不殆、专注执著、精益求精、久久为功”,那么诸如“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却生产不了合格的圆珠笔笔珠”等问题,就不会无解。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